看阳光时觉得像看少年维特的烦恼,描摹少年的心理很到位。当初看王朔和所有人一样,觉得他京味的语言很生动,今天再看,觉得不止在京味上,他整个的语言功力都很棒,也许是因为自己离文学远了,要求低了。但看的出来,他这本书写的很真诚。
我惊叹他把梦幻的女孩最后损成那个样,残酷的真实,这是本书与电影不同的地方,我认为最深刻的地方。
像后面的《许爷》,王朔真实的认识到他的势利,他为自己是大院中的孩子而沾沾,同时以自己觉察到自己的势利而沾沾,自我感觉良好的俯视着别人,一副陪你玩是看得上你的架势。
很奇怪杜汶泽的举动,陈升的言论吗?一点也不怪,势利不分文明程度,身份地位,它存在于各种人物,各种场合,往往所谓的上层更严重,他自以为占有了更多资源,也占有了瞧不起别人的特拳。最奇怪的是摆出来的嫌恶往往是最无关紧要的礼仪,什么上厕所不关门啦,小孩随街便溺啦,讲电话大声啊等等,所谓上流社会总拿礼仪说事儿,难道上流社会的孩子从小只被教养了完美的行为礼仪,没有被教养同情弱者,尊重差异,宽容大度吗?
小时候的作文总写一个艰苦朴素的人,穿着一件洗的发白的干净衣服。后来才知道,真正的艰苦劳动之后,是没有体力再去洗衣服的,真正艰苦的生活是没有足够的水和洗衣粉去每天洗衣服的,衣服洗多了是容易烂的,真正留有汗渍多的衣服是洗不出来的,洗的发白是加了漂白粉了吧?由此可见,有些人要求别人穷也要穷得有志气,穿戴要整洁,举止要文明,懂得所谓文明世界的一切规矩,那是一种异化的不文明心理。凭什么别人要必须遵守你的规矩呢,你觉得人家不文明,人家还觉得你做作呢。
8/9 首页 上一页 6 7 8 9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