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帮助理清关系,用一张图来显示以上三者的关系
豆蔻跟“洛阳纸贵”有什么关系
最早在文学作品中提到豆蔻的,是西晋文学家左思。
左思字太冲,听起来像个武林高手。此人是逆袭励志的典范。据记载,左思“貌丑口讷”,不好看,嘴也笨。小时候学过书法,又学过琴,想当艺术家,结果一无所成。后来发奋用十年时间,写成三篇描摹魏蜀吴三国都城的皇皇大文,名曰《三都赋》。当时有一个大牛,“少有奇才,文章冠世”的陆机,他本来也想写《三都赋》,一看左思文章,表示自己比不过,不写了。
左先生的《三都赋》写成,轰动洛阳,富豪之家竞相传抄,以致洛阳的纸供不应求,纷纷涨价。
没错,“洛阳纸贵”就是从这里来的。
左思在《三都赋》的《吴都赋》里写道了豆蔻。他描摹吴都的物产丰盈,写道:“草则藿蒳豆蔻,姜汇非一。江蓠之属,海苔之类。纶组紫绛,食葛香茅。”这一段话今天的人看起来很头疼,不知道说啥。壹读君解释一下,就是说吴国到处都是香草,还有紫菜。
这里面的豆蔻,就是后来形容少女的豆蔻了。不过当时豆蔻还不是很常见的植物。有本叫做《异物志》的书描述说:“豆蔻生交趾,其根似姜而大,从根中生,形似益智,皮壳小厚,核如石榴,辛且香。”
第一个把豆蔻比喻依恋之情的人
左思虽然写到豆蔻,但是并没有很着意去描摹这种植物。下一个写豆蔻的人,身份就亮得有点晃眼了。
姓名:萧纲;性别:男;生卒:503年-551年;职业:皇帝。
萧纲,是南北朝时期梁朝皇帝。他老爸梁武帝萧衍会打仗,会占卜算命、会下棋,还博通经史,诗赋过人;哥哥昭明太子萧统也是个读书种子,虽然只活了30岁就去世了,但主持编辑了一部《昭明文选》,汇集古今天下图书三万卷,成为我国古代第一部文学作品选。
萧纲的爸爸,文武全才的梁武帝萧衍,能征善战,有文学才能,带领文武大臣打下了江山,但是晚年犯了正治错误,生灵涂炭。
扯远了,继续回来说豆蔻。
在家庭文学和学术气氛的熏陶下,萧纲同学自然也是雅好诗文,身边也有一大群文人雅士。公元532年,梁武帝中大通四年,文学家萧子显写了四首《春别诗》,当时还是太子的萧纲也写了四首诗来和他。其中一首是:
别观葡萄带实垂,江南豆蔻生连枝。无情无意犹如此,有心有恨徒别离。
注意了注意了,萧纲同学在这里描述了豆蔻的样子——生连枝。葡萄是一串一串的,豆蔻是一簇簇连着花枝,这些无情无义的草木尚且如此依依,而有心有恨的人却只能无可奈何地别离。
面对这么美丽忧愁的诗句想邪恶的,都应该去面壁。
说了半天,杜牧为什么要写豆蔻啊?
虽然已经相继有两位文学大牛写过豆蔻,但是豆蔻正大光明进入中国文学史,还是要等到杜牧的“《赠别》:“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从此之后,“豆蔻梢头”这个典故就不断被人剽窃,呃……借用。宋代秦观、陆游都偷过杜牧的创意。比如秦观有“蔻梢头,旧恨十年梦,屈指堪惊”,陆游有“春从豆蔲梢头老,日向樗蒱齿上消”,苏轼有“豆蔻花梢二月初,年少即须臾”……当然了,人家那叫用典。 2/3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