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作品有很多,那么大家知道哪部最好看?我们一起来看看作家、张爱玲研究者止庵是怎么说的?
“她不是那个阶级的一个代表,她是她自己”
我们为什么要读张爱玲呢?张爱玲和别人不一样。我今天讲一点她在文学上的与众不同之处。这个“众”是什么?就是张爱玲同时代的作家、张爱玲之前一两代的作家,以及张爱玲之后一直到现在还在写作的作家。这些人和张爱玲到底什么地方写得不一样?

张爱玲资料图
我觉得,第一点,是在人物上不一样。张爱玲同时代的或前后几代作家,写的人物都是从一个身份来的,从他所属的那个阶级而来。最典型的例子,我觉得就是茅盾的《子夜》:有一个吴荪甫,他是民族资产阶级,还得有一个买办资产阶级,因此就有一个赵先生。
在张爱玲开始写作的40年代,1943、1944年的时候,实际上整个中国文坛已经被意识形态影响了——可以说,从20年代的后期开始就已经是这样了。大家都是按这么来写的。一个最有意思的例子就是鲁迅。鲁迅写《阿Q正传》是在这之前。当时就有一个争论:阿Q不是中国农民的好代表,农民不这样。鲁迅变成左翼的一员之后,大家就又说这个阿Q代表农民阶级了。周作人曾经写过一篇《阿Q的旧账》,就在讲这个事情。
张爱玲的小说里,曹七巧、白流苏这些人,和她们原来从属的那个背景、阶级是没有那么大联系的。她不是那个阶级的一个代表,她是她自己。这点对我们现在的各位来讲真的不太重要,因为我们现在已经不这么写了,可是张爱玲同时代的人都是这么写的。这是一个我觉得比较有意思的。
第二个有意思的点,就是在题材上。来自阶级的这种人物,一定要有他们的一个作为,所以张爱玲同时代的作家写的都可以叫做重大题材,都要描写一个重大背景,比如一个重大的阶级冲突。茅盾、丁玲,包括萧红的《生死场》,都是这样。这是左翼的文学,必须这么做。而且这个影响已经不限于左翼阵营了,整个中国文坛都这么写。
张爱玲呢?她是在上海,在沦陷区这样一个特殊背景下写作,跟刚才说的这两种东西没有直接的关系。我觉得大概有这么两个方面(原因):一方面,她根本就没想到她是属于这么一个背景的;第二方面,她有意识地拒绝这个背景。这两点使得她的作品明显与这些人不一样。
张爱玲走了一个中国古代白话的正路
第三个比较有意思的,就是张爱玲小说的语言跟同时代作家的非常不一样。
我们的新文学从“五四”以后成了一个主要的语言来源。以前都写文言文,有了白话文以后,我们开始用白话文写作。但在初期,人们不知道白话文应该怎么写。这个时候有一个模板——当时的翻译文学,也就是鲁迅、周作人他们这些人翻译的文学。他们是用叫做“直译”的方法来翻译的。为什么?他们有个信念,就是要帮助我们建立新的白话,所以尽量保持外文原来的句式。
受这个影响,作家虽然不读外文作品,但读了翻译作品,也用这个句式来写。这就叫“翻译腔”。张爱玲同时代的作家中,很多人都是这么写。这尤其体现在茅盾、丁玲、巴金身上。
张爱玲的文学不是从这个正路上来的,是从一个偏路上来的,是从古代的白话小说到民国的“鸳鸯蝴蝶派”,或者说传统小说中来的。她不是从新文学来的。
内地第一次提到张爱玲是在1961年左右,当时出了一本书《鸳鸯蝴蝶派研究资料》,把张爱玲归到这类里。这在当时被认为是不对的,甚至还有人批评她。但是现在回过头来看,张爱玲反而走了一个正路,因为她走了一个我们古代白话的正路。她的话是很顺畅的,不是疙疙瘩瘩的。她(的文字)是从中国本来自有的语言系统来的。 1/6 1 2 3 4 5 6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