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的专家们在研究这一现象的时候,就发现,当我们面对一个固定的已知明确的任务时,对完成这个任务的能力是有一个预估值的,也称为自我效能预估。如果觉得一个任务没有那么难,我们的行动力就会比较强,也就是自我效能预估值比较高。反之,如果我们觉得一个任务非常困难和复杂,行动力就会变弱,这时通常会出现两种行为特征:1、拖延;2、回避。
自我效能预估有点类似于自信,但它是指一个人在面对具体目标的时候是否有自信,比如有的人玩游戏玩得特别好,一玩游戏就准赢,他在这方面的自信心就会很强,但让他做数学题的时候,就全然不是这种状态了。
现在的孩子学习时为什么行动力会变差,一个是目标问题,一个是能力评估问题,我们要看他/她是否有一个过高的目标,是否对自己的能力预期太低了。
目标又可以分为三大类:地板目标、阶段目标和天花板目标。
地板目标就是保持当下的状态就能达到的目标,阶段目标就是需要付出一些努力才能达到的目标,天花板目标就是内心最期望达到的目标,但要实现它,需要付出太多代价和时间、精力成本。现在很多孩子越到高年级,心态会越浮躁,就是因为天花板目标太高了,自己现有的水平又达不到,学习行为方面自然会趋向于拖延和回避。
而如果一个孩子连他/她当下的状态(地板目标)都无法接纳,也就是地板不扎实,那情况就会更糟了。他/她的行动力会变得很差,很容易好高骛远、自暴自弃。这时建议孩子可以把目标分解一下,比如今天作业特别多,那就把作业分成三段来做,每做完一段就小小地奖励自己一下,或是设定多目标。比如升学这件事,孩子们可以这样想:如果我能保持当下的状态,上家门口的学校是没有问题的;如果我再努力一点点,去更好的学校应该是有望的,如果我能足够自律,奋力拼搏一把的话,也许还能去全国最好的学校。然后分析一下这三种归宿的优点各是什么,如果达到了,可以有相应不同的庆祝方式。也就是说,任何一种选择都不是差的,只有好和更好。
三、容错思维
在教育的过程中,我们经常会听到这样的声音:“这个老师不好,我不喜欢这门课。”“我的同桌不好,我不喜欢这个班。”“我们学校的建筑简直太烂了,我讨厌在这里上课。”总之,就是凡事怨天怨地,但从不找自己身上的问题。
这时,我们往往会发现,这一类的孩子,他们的爸爸妈妈平时在他们犯错的时候,就是揪着一个错误不肯放,怨孩子这个怨孩子那个,内心的标准也从不透露给孩子,孩子更猜不到父母是怎么想的。而当这一类孩子长大后,还会出现以下现象:如果身边有人犯错,但没人指出来的话,他/她就会站出来“替天行道”。人际关系自然不会很好,人生也不会快乐。
有一个很好的方法可以解决上面的问题:每天都让孩子找一件自己觉得做得不够好的事情,讲给家人或朋友听,但不是纠错,而是尽力从这件事中找到孩子的优点、进步或潜力,哪怕是一次挫折经历,那也是一件好事,因为受挫本来就是一个让内心变强大的好契机,坚持这样做几个月,你就会发现孩子比以前更宽容和包容别人了,他/她不再揪着别人的一点错不放,而是面对每个错误,都能找到正向动机,因此整个人也就变得更温暖,更能获得同伴的认可,并且可以帮其顺利度过青春期或学业瓶颈期。 3/3 首页 上一页 1 2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