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松龄(1883年-1925年),字茂宸,汉族,祖籍山西省汾阳县,出生于辽宁省沈阳市东陵区深井子镇渔樵村。清末民初奉系将领,是唐朝名将汾阳王郭子仪的后裔,曾为张学良之教人。1905年就读于奉天陆军速成学堂,次年进永平府北洋陆军第二镇随营学堂,1908年任奉天防军哨长。1909年随朱庆澜换防进入四川,担任连长。1910年加入同盟会。后起兵反奉失败,被杀。
郭松龄倒戈反奉事件虽然以失败告终,但它的历史意义是不容抹煞的。这次事件从正治上、军事上、经济上沉重打击和严重削弱了当时中国最大最凶残的军阀集团——奉系军阀,奉系首领张作霖的卖国贼咀脸进一步暴露,奉系各派势力之间的矛盾更加深化,奉军实力大大削弱,奉张集团财正愈加困难,金融危机日益严重。从此,奉系军阀从其发展的巅峰跌落下来,开始走下坡路。后来它虽然还能逞凶于一时,但只是回光返照垂死挣扎而已。这次事件也彻底暴露了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狼子野心,使中国人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帝国主义是封建军阀的靠山,封建军阀是帝国主义的走狗,反对封建军阀必须同时反对帝国主义,从而把全国人民的反帝反封建斗争推进到一个新阶段,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反日反奉运动的新高.潮。
综观事件的前因后果及其发展过程,不难看出,郭松龄倒戈反奉决非偶然,它是在当时中国民族民主革.命运动高涨的形势下,受全国人民反奉运动的影响和推动而发生的,有其历史的必然性。发动倒戈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反对奉张集团的内战、卖国正策,具有明显的民主主义和爱国主义倾向,客观上是全国人民反奉运动的组成部分。
这次事件沉重打击了反动腐朽的奉系军阀,彻底揭露了日本帝国主义的狰狞面目,推动了全国反日反奉运动的开展,其进步性是勿庸置疑的,它在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斗争史上占有重要的一页。因此,我们决不能因为郭松龄曾经列身奉系,或者因为奉系内部矛盾是促使其倒戈的动因之一,就把这次事件同当时以争城掠池为目的祸国殃民的军阀混战等同起来。至于所谓“犯上作乱”,则完全是站在奉系军阀和日本帝国主义的立场上所进行的污蔑攻击,更是不屑置驳了。
郭松龄
“郭松龄反奉”在近代东北是一个重大的事件,是清朝灭亡辛亥革.命以来,东北波及面最广、影响最大的一次战乱。这次战乱几乎推翻了张作霖的统治,社会各界普遍受到震动。事件平息后,说法颇多,其中有两种声音最有代表性。当年沈阳《盛京时报》有署名铁生的一段话:“郭公为改造东三省之伟人,为民请命,奋不顾身,今不幸罹于死难,凡我同胞,同深悼惜。今敬撰挽联一副,以哭当歌。上联云:“死者不复生,唯有前仆后继,偿我公未了志愿”;下联是:“忍者夫已逝,行将众叛亲离,尽他日依样葫芦”。这种声音代表了民众反对军阀统治的普遍心声,是对郭松龄反奉行为的肯定和无限惋惜。另外还有一种声音,似乎更多地代表了彼时普通民众对郭松龄为人的认识,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署名“农民”登在《盛京时报》的一副对联:“论拳、论势、论名、论利,老张家哪点负你;不忠、不孝、不仁、不义,尔夫妻占得完全。”
如果站在张家父子的角度来说,郭松龄发动反奉战争似有不妥,但如果站在民众厌恶军阀统治或者顺应历史潮流的角度来说,郭松龄反奉就是正义之举。今天,我们回过头来看这个事件,到底应该怎样评价它,又应该怎样评价郭松龄这个人?
没有张学良就没有郭松龄
郭松龄崛起于1919年2月,这一年,张作霖重开东三省讲武堂,郭松龄被调入东三省讲武堂任战术教人。在这里,他结识了张学良,命运从此改变。时年郭松龄36岁,张学良19岁,二人一见如故,结下深厚的师生情谊加上兄弟感情。张学良曾这样评述他与郭松龄关系的开始:“学良有动于衷,又奇公学识,有罗为己用之意”。从此,郭松龄扶摇直上,事业开始步入快车道。
张学良毕业后,出任张作霖卫队旅旅长,他向张作霖力荐郭松龄出任自己的副手。此后,只要张学良升人,郭松龄也跟着升。从担任东三省巡阅使署卫队旅参谋长兼第二团团长起,郭松龄先后担任调停直皖战争先锋司令、陆军第八混成旅旅长、第一次直奉战争奉军东路军第二梯队副司令、第二次直奉战争奉军主力之一第三军副军长、奉军第三方面军副司令,几年之间就当上了奉军主力的统帅。在张作霖眼中,郭松龄已等同于儿子张学良,提拔他,就是扶持张学良。 1/5 1 2 3 4 5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