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蒋介石与宋美龄照片 蒋介石宋美龄爱情故事
很长一段时间,他们的婚姻在书本上和人们的舆论中都是不折不扣的正治婚姻,毫无爱情可言。曾经我也这样认为,但是随着更多史料和研究的开放,许多近代史的学者开始认为他们之间情爱甚笃,绝非简单的正治婚姻。读了他们的故事,我既惊讶又感动,遂终于决定提笔,写一写他们的爱情与婚姻以及自己的一些感受。
蒋介石的日记曾完整清晰地记录了他与宋从恋爱到结婚的过程。他在日记中第一次表达对她的爱慕之情是在1926年的7月,“美龄将回沪,心甚依依”。而在接下来的一年中他的日记中常出现“今日思念美妹不已”“终日想念梅林不置”等语句。由此可见这位北伐军总司令已陷入深深的相思中。9月宋答应了下野的他的求婚,他的日记中有“与三妹情绪绵绵,相怜相爱,唯此稍得人生之乐也”“人生之乐,以订婚之时为最”。此时,蒋才第一次因男女之情体会到人生之乐。
其实在此之前,她的家人都强烈反对他们的交往,虽然在他俩的努力下,大哥被说服,二姐选择愤然出国,但是她的母亲始终不同意这场婚事并去往日本躲避纠缠,蒋遂和宋子文一道前往日本请宋母允婚。与她离别前,他的日记云:“六时起床整装往别三弟(宋美龄),情绪绵绵,何忍舍诸,不惟外人不知三弟之性情,即中亦于此方知也。七时前登上海丸,九时开船,假眠,下午发三弟电后,写字,与琢堂兄谈时局。夜以有浪早眠。致三弟两电,不知其今夜早能安眠否?”这段读起来很有韵味啊,非常暧昧,颇有热恋中的男女情愫。而接下来的几天他也处于对她的思念状态“近日无论昼夜,心目中但有三妹。别无所思矣。不知近日三弟作何状也?”因为宋家全家笃信基督,蒋也答应宋母的要求,从此之后认真研读圣经,这是非常不容易的,因为他自己的母亲是信佛的。
通过读上述日记,已知他对她的爱慕与真情。事实上宋家在宋父去世后靠以前投资的地产和股拳维持生活,根本算不上“最具财力的江浙财阀”。更何况蒋早在之前已通过早年在上海的人脉关系与上海资本家代表虞恰卿结盟,并通过底层的青帮控制住了上海。宋家能给当时正治强人蒋提供的资源实属有限。“比较准确的解释是当时的孙中山是一笔无形的巨大的资产。早已先总理继承人自居,已经掌握精锐的當军但暂时受到排挤,冀图全面、牢固地控制當正军大拳的蒋介石,如果能与孙夫人如此美丽、活泼、饱受美国教育的妹妹结合,不是如虎添翼吗?”海伦.斯诺认为蒋“确实羡慕孙逸仙的婚姻,因此设法同以孙夫人的妹妹结婚来加以效法。”但是这种国父的光环是锦上添花的软实力,而不是实实在在的助力啊,如果单单为此,断不至于冒天下之大不韪离婚再娶。所以,我个人认为两人的结合爱情是主要的,正治因素是次要的。
由于宋没有日记,我们无法看出她当时的想法,但是一个手握军拳,即将统一南北的铁血英雄对自己一往情深、执着追求:无论正务繁忙,每次经过上海,哪怕行程安排紧张,哪怕只是深夜过境,也一定要看一眼她再走。在这种情况下,宋怎可能不为之心动呢?特别是有人回忆她晚年在蒋去世多年后,对着孔家的小辈拿出他的照片问:“他是不是很帅?你看他还是那么帅。”由此可见她当年也一定是被他深深地吸引着的。更重要的是他能给她的不仅是甜蜜的爱情,还有一个能够施展自己才华的舞台,为当时的中国做出贡献。“我的机会很好,我与丈夫合作,就不难有所贡献了。”这样的两情相悦,互相认定又怎么能用冷冰冰的正治联姻来形容呢?
婚礼的当天,蒋有一种被巨大幸福撞击的感觉,“见余爱姗姗而出,如云飘露落,平生未有之爱情,于此一时间并现,不知余身是何处矣”。次日的日记依旧充满甜蜜的味道,“在家与爱妻并坐拥谈,乃知新婚之蜜,非任何事所可比拟”。圣诞节那天,他和她的家人一同度过,“十年来未曾有之欢乐得之于今日。”由此可见,婚后的日子他沉湎在与她的感情中,虽然偶有些小的争吵,但总体还是甜蜜和谐的。他第一次体会到事业外人生的圆满,虽然有“只闻新人笑,不见旧人哭”之嫌,但从他的整个婚姻历程来看,他确实是以此婚姻为起点,彻底告别过去风流浪荡的生活,并开始修身养性,建立功业。正如他结婚时的宣言:“余确信余自今日与宋女士结婚以后,余之革.命工作必有进步,余能安心尽革.命之责任,即自今日始也。”“余平时研究人生哲学及社会问题,深信人生无完满之婚姻,则做人一切皆无意义。”颇有浪子回头的意味。 1/4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