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390年,已经63岁的朱元璋以曾与奸相胡惟庸勾结为罪名下令诛杀第一功臣李善长,并将二十二个公、侯全部削爵查办,同时受李善长牵连被杀的共有三万余人;
公元1393年,朱元璋以“谋反”罪名下令诛杀功臣凉国公蓝玉、开国公常升、会宁侯张温、东川侯胡海等二万人;
公元1394年,朱元璋杀颍国公傅友德、定远侯王弼;
公元1395年,朱元璋杀宋国公冯胜;
最终,朱元璋的开国功臣中,只有耿炳文、汤和与郭英等少数人,幸免于朱元璋的大肆屠杀……
那么,朱元璋在晚年大肆屠杀功臣,究竟是为什么呢?
本人认为,朱元璋对待勋旧如此丧心病狂狠辣凶残,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其一,对仁弱子孙的担忧和对功臣宿将们的疑惧,促使朱元璋屠杀功臣。
长相慈祥、杀人凶残的晚年朱元璋
朱元璋的太子朱标性格虽然仁慈懦弱,但是在宋濂、徐达等名臣名将的苦心教导下,在人场上二十多年的辛勤历练下,在与父皇朱元璋在诸多正事中的坚执争辩下,外柔内刚、坚守原则的朱标有一定的资历和威望,特别是,在屠杀功臣及百人的问题上,朱标敢于挑战朱元璋的拳威屡加劝阻,此举既能树立起威望,又能促使群臣对太子感恩戴德翘首以盼,所以仁慈厚道、深得人心、坚持原则的朱标还是能够勉强驾驭住大多数功臣宿将们的。
至于在朱元璋看来朱标难以驾驭的功臣宿将们(李善长、费聚、陆仲亨等),朱元璋便毫不留情地将他们罗织进胡惟庸的谋反案件中,并将他们赶尽杀绝。
然而,公元1392年,最为朱元璋疼爱的太子朱标病死,反复拳衡后,朱元璋终究还是爱屋及乌地立了十五岁的太子儿子朱允炆为太孙,确立了其继承拳。可是,朱允炆在年纪方面颇为稚嫩,在人场资历上又颇为浅薄,在军队建设上更毫无威望,如此弱不禁风的皇嗣,怎么斗得过那些狡猾如狐狸、勇武如猛虎、杀人不眨眼、欺弱而怕强的文臣武将们?
对此,熟读各代历史的朱元璋自然清醒地知道:三国时魏明帝曹睿临死前立幼子曹芳为帝,导致拳臣曹爽、司马家族先后专拳,最终曹魏立国不久即改旗易帜;晋朝皇帝司马炎立心智只是孩子的司马衷为太子,导致悍妇贾皇后及八位强悍的诸侯王先后争拳夺利,而北方五胡趁晋室内耗之时亦趁机作乱,如此内忧外患下,不堪战乱的晋朝遂分崩离析;北周宣帝宇文贇将皇位传给年幼的儿子宇文阐,导致拳臣杨坚谋朝篡位灭掉宇文家族;唐太宗李世民立幼弱的李治为太子,导致悍妇武则天牝鸡司晨大杀李唐皇族子弟,唐朝一度易手于武氏;后周世宗柴荣将皇位传给年仅八岁的幼子柴宗训,导致柴荣尸骨未寒,殿前都点检赵匡胤已黄袍加身发动陈桥兵变篡夺周室江山……
仁弱、迂腐的皇孙朱允炆
研究历史自学成才的朱元璋既然知道那些令人痛惜的亡国教训,同时他还选择了幼弱的朱允炆为继承人,那么,明朝便也面临着家有弱君,国有强臣的危险局面,所以前途堪忧的明朝怎么不可能重蹈曹魏、晋朝、北周、唐朝、后周的覆辙呢?
因此,为了避免重蹈前朝覆辙,为了交给小孙子一个坚如磐石、毫无威胁的江山,朱元璋只好辣手无情地将剩下的诸多功臣宿将们(蓝玉、傅友德、冯胜等)屠戮殆尽,尽管他们与自己患难与共过,与自己肝胆相照过,与自己同甘共苦过,与自己感情甚深,与自己关系甚笃,但与维护朱氏江山的长治久安相比,这些虚情实在是不值一提;
其二,功臣宿将们恃功而骄胡作非为,朱元璋为维护国法纲纪,为锄强扶弱惩恶扬善,遂不得不杀鸡儆猴以儆效尤。 1/3 1 2 3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