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惟庸案发生后,出身贫寒却又造饭称帝的朱元璋,深知功臣宿将们对自己知根知底且素无戒惧,所以他对统治这些老部下开始缺乏足够的自信,对属下文武大臣勾结谋反的可能性开始深怀猜忌与疑惧。
贤良淑德、劝谏朱元璋少杀人的马皇后
最终,爱妻马氏的早逝、外甥李文忠的早逝、太子朱标的壮年早逝、自己身体健康的不断恶化、孙子朱允炆的更加懦弱,将朱元璋原本的信心彻底打碎,他不再相信任何功臣宿将。
而从二十四岁参加起义军起到当上皇帝后直至临死前,朱元璋便一直在不停地杀人:杀陈友谅军、杀张士诚军、杀元军、杀四方叛军、杀贪人、杀污吏、杀功臣宿将、杀所有威胁明帝国的一切……
这样一来,早年长期东征西伐、南征北战的战场杀人生涯和称帝过后长期惩贪灭腐的人场杀人生涯,将朱元璋的心志锻炼得坚硬如铁,将朱元璋的习性培养得杀人如麻,将朱元璋的心性磨炼得冷酷无情,将朱元璋的心理折磨得变态扭曲,在以上心志、习性、心性和心理的共同驱动下,朱元璋便如杀人狂魔般对功臣宿将们大肆屠杀。
综上所述,朱元璋大肆屠杀功臣,不仅仅因为他心理变态扭曲,主要因为:
其一,对仁弱子孙的担忧和对功臣宿将们的疑惧,促使朱元璋屠杀功臣;
其二,功臣宿将们恃功而骄胡作非为,朱元璋为维护国法纲纪,为锄强扶弱惩恶扬善,遂不得不杀鸡儆猴以儆效尤;
其三,朱元璋晚年时,儿子们已能代替那些功臣宿将们攻伐外敌镇守边疆,功臣们已用处不大且对储君的威胁挺高,杀之无妨;
其四,多重因素摧垮了朱元璋想与功臣宿将们善始善终的信心,长年累月在战场和人场上的连续大规模杀人,养成了朱元璋杀人如麻的行为惯性和变态扭曲的心理惯性,在这两种惯性的驱使下,没有信心的朱元璋自然只能大肆屠戮功臣以寻求安全感和刺激感。
朱元璋屠戮功臣宿将,可谓有利有弊。有利的是,他孙子朱允炆再也不必担心功臣宿将们骄横跋扈起兵造饭了,有弊的是,朱允炆不得不担心各位叔叔藩王们骄横跋扈起兵造饭。
当燕王朱棣起兵造起侄子的反时,年轻的朱允炆初始竟没有合适的平叛宿将,不知曾大肆杀戮功臣的朱元璋,若看到叔侄阋墙的这一幕,究竟会怎么想呢? 3/3 首页 上一页 1 2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