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建立后,年富力强的朱元璋曾将与他一起开创明朝的功臣宿将们封公封侯封食邑,并赐予他们免死铁券以示优宠。
然而,正所谓江山易改,本性难移,皇帝恩宠,变本加厉。朱元璋的优厚食邑喂肥了功臣们胃口的同时,犯罪可免罪的免死铁券也养肥了他们的狗胆。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朱元璋的功臣宿将们虽然在开创明朝的战争中作战勇猛、打仗拼命,但那是在战场上,他们那些不守规则、打破常规乃至丧心病狂的战略战术战法,确实能令明军斩获甚多出奇制胜。
但是,明朝建立后,在沙场上阴险狡诈的功臣宿将们,便在朱元璋的重赏恩宠中继续凶残刻薄地贪污受贿、草菅人命、欺男霸女、欺行霸市……如赵庸非法占有奴婢,郭英擅自杀死五位平民,薛显私自杀死胥吏、兽医、烧火之人等。
简而言之,这些功臣宿将们,昔日在战场上将敌人破坏得有多惨,建国后,恃宠恃功而骄的他们,在人场上对朱元璋建立的规章制度、统治秩序和万千百姓的生活,破坏得就有多严重。
所以,为了维护明朝的长治久安和巍巍国法的无上拳威,朱元璋不得不忍痛割爱地屠杀功臣以杀鸡儆猴以儆效尤;同时,出身于穷苦农民的朱元璋,对贫弱百姓有着父母对子女般深切的同情爱护心理,而对达人贵族,幼年时被富户残酷压迫、被人吏凶狠剥削的朱元璋则有着深刻透骨的仇恨心理,于是在这两种心理的共同激励下,朱元璋为保护底层民众们,遂对新晋为达人贵族却欺压良善的功臣宿将们大开杀戒,如朱元璋鞭杀朱亮祖、朱暹等。
其三,朱元璋晚年时,儿子们已能代替那些功臣宿将们攻伐外敌镇守边疆,功臣们已用处不大且对储君的威胁挺高,杀之无妨。
明朝建国初期,朱元璋诸子尚年幼,而四方仍战事不断,于是朱元璋在辛勤教育儿子们勤修文武以尽快成才的同时,仍需要派对打仗轻车熟路的功臣宿将们带兵去征讨四方平定内乱。如公元1371年,朱元璋派汤和、傅友德率军攻略尚未臣服的蜀地;如1372年,朱元璋派徐达、李文忠、冯胜率军攻伐蒙古;如1378年,朱元璋派杨仲明、沐英、率军平定屯田民造饭等。
由此可见,功臣们虽然骄横跋扈时常违背国法胡作非为,但同样也能保家卫国开疆拓土,所以他们对朱元璋来说,还有一定的利用价值,还是不可替代的国家柱石。
然而,分封诸子为王后,尤其是公元1390年,朱元璋命令燕王朱棣和晋王朱棡分别率军北上共同夹击蒙古的乃尔不花大军。当时正值大雪期间,诸将士饱受寒苦困扰,不过血气方刚的朱棣在激励将士们后,便效仿唐朝的李愬带领明军长驱直入地进军至乃尔不花军附近,并悄悄将其包围。之后,朱棣派使臣向乃尔不花劝降,乃尔不花没想到明军敢于冒雪进军,在疏于防备交战必败和及时投降可保万全的认真考量下,乃尔不花率军向朱棣投降。
初次上战场就兵不血刃地逼降蒙古大军的名将朱棣
至此,朱棣率领的明军兵不血刃地俘获了蒙古军及其大量军需物资,可谓凯旋而归。
消息传到南京,朱元璋龙颜大悦,他在感叹儿子能够保卫国家的同时,对功臣宿将们的被取代深感庆幸,同时对他们的鄙弃之心更重:既然你们已经没有利用价值了,存在着又会威胁到儿孙的皇位,那你们还有什么存在价值?
于是朱元璋对功臣宿将们开始了疯狂地屠杀。
其四,多重因素摧垮了朱元璋想与功臣宿将们善始善终的信心,长年累月在战场和人场上的连续大规模杀人,养成了朱元璋杀人如麻的行为惯性和变态扭曲的心理惯性,在这两种惯性的驱使下,没有信心的朱元璋自然只能大肆屠戮功臣以寻求安全感和刺激感。
朱元璋称帝大封功臣宿将们时,才43岁,正值年富力强,所以他有足够的自信和精力去驾驭功臣们安分守己地与自己善始善终。
然而,废除丞相制后,国事的日益繁重、身体健康的每况愈下、储君的持续柔弱、功臣宿将们一如既往的违法乱纪和为非作歹、自身对功臣造饭的防范,都在一点一滴地慢慢侵蚀着朱元璋想与功臣们善始善终的信心。 2/3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