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历史故事

郑和下西洋遇到美人鱼 郑和下西洋的神秘事件

时间:2017-12-05 14:11:17  

  时至今日,由梁启超先生开创的“郑和研究”已逾百年历程。虽然经过了几代学者的奋斗,但类似于“郑和下东洋”一样的航海壮举仍然被许多迷雾所笼罩。为何人方记载在600年间竟悄无声息地消失殆尽?“可惜呀!这些资料在明初时就因为有人反对,后来都被烧毁了。”潘群感叹道。“明代中期开始,供职兵部的刘大夏就私自烧毁全部郑和资料,并因此成了保守派的代名词而被声讨了百年。”郑宽涛对道。

  元代曾有十万海军,但元世祖忽必烈率十万海军攻打日本时,最后回来的只剩下3人。相反,郑和下东洋的船队只有27000人。“不战而屈人之兵”,由此也可以看出,伟大的航海家郑和还是一位出色的外交家。也正因郑和下过东洋,对其下西洋起了保障作用。从明帝国当时面临的形势来看,郑和必须先解决作为海防重点的日本这个后顾之忧后,才可以大举下西洋。

  谜案2:郑和为何下西洋

  由于郑和出使东西洋各国的详细资料被烧毁,致使后人对郑和下西洋知之不详,对其下西洋的目的也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于是,流行于坊间的N个下西洋版本也就无从考证。当年,燕王朱棣高擎“靖难”旗帜攻入京都应天(即南京)金川门时,建文帝见大势已去。为了能顺利地化装潜逃,火焚皇后马氏与太子朱文奎以制造假象。

  建文帝这一瞒天过海的高招为自己一时躲避追杀赢得了有利时机,但随后朱棣很快便从尸体手上的一枚戒指辨明了死者的身份。不过,精明的朱棣不但没有马上揭穿事实真相,反而借题发挥,特意发布诏告,向全国宣布建文帝已“阖宫自焚”。此举目的就是能名正言顺地登上皇位。建文帝是死于自焚?还是逃亡在外?这一历史悬案,在众多人的杜撰下,后来演变出建文帝流亡西南等不少版本,致使几百年来史学界始终争论不休。

  随着1991年,南京建邺路拓宽工地发现规模宏大的地下水道;1998年,又发现建文帝出逃的涵洞,目前基本上可以盖棺定论:时年,建文帝并没有死。于是,郑和下西洋的目的便显而易见地与寻找建文帝联系在了一起。虎口脱险的建文帝到底去了哪里?范文澜的《中国通史简编》有载:“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于是,郑和下西洋是带着皇帝使命的--寻找建文帝行踪。而这一说法很快被学界推翻。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范金民教授认为,把明成祖下决心派郑和下西洋的主要原因归结为寻找建文帝这一说法过于牵强。

  其一,建文帝其人忠厚羸弱,被朱棣从帝位上赶下后,即使逃到国外也没什么能耐。这些情况朱棣应当明白,何必三番五次派郑和率领二万余人的庞大船队兴师动众出海寻找?其二,建文帝是否逃出南京城也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有不少迹象表明,建文帝在南京城被攻陷已经死于大火。其三,郑和寻找建文帝缺乏充分的史实依据。《明史·郑和传》虽有记载,但即使《明史》也是处处矛盾。由于建文帝的下落无人知晓,《明史》的编撰者们就根据自己的看法来修正史。

  《明史·郑和传》中曾有载: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耀兵异域”,这一说法也成了国外学者“郑和侵略说”众口一词的观点。但潘群经过反复研究考证后得出结论:是“耀威异域”而非“耀兵异域”。潘群强调,“威”与“兵”,前者是扬我国威,是中国传统的思想;而后者则是用兵打仗,是指军事行动。这一字之差,牵涉到不同的正治见解。“郑和侵略说”为“中国威胁论”提供依据。但史十斾分证明,中国在郑和时代就没有侵略,没有威胁,明成祖主张“厚往薄来”、“宣教化”,他说过对待别国千万不能用兵,用兵是下下策。

  其实,郑和七下西洋28年间只有过三次战役,而真正意义上的军事行动仅一次,还是被迫自卫反击战。从这一点来看,潘群的“耀威异域”还是有理有据的。潘群在研究调查中还发现,郑和在第三次下西洋回国后,途经福建雪峰寺时曾拜望过建文帝。明朝遗民查继佐所著,成书于康熙年间的《罪惟录》中有惊人的记载,该书志卷三十二上的《建文逸记》说:“建文帝携一子至浦江郑氏家,后又纳一妾,生四子……走住福州雷峰寺。三保下洋过之,泣拜于地,为之摩足。帝微嘱三保举事,泣对不能,别去。”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推荐资讯
金寨电信公司扶贫日慰问活动
金寨电信公司扶贫日慰
姚李镇开展关爱环卫工人活动
姚李镇开展关爱环卫工
王万喜到城关镇调研工作
王万喜到城关镇调研工
油坊店乡:召开2016年组织工作半年培训会
油坊店乡:召开2016年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