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明史·郑和传》记载:在祖法儿(现为阿曼东岸),郑和船队以丝绸、瓷器等物资换得乳香、芦荟等物。而在阿丹(现为也门亚丁)则换得色彩各异的宝石、珍珠,及高二尺的珊瑚树。除此之外,还有让中国人津津乐道并深感好奇的狮子、花福鹿(即斑马)、豹、鸵鸡(即鸵鸟)、麒麟(即长颈鹿)等各种热带地区动物。
由于中国自古就视麒麟为瑞兽,所以当麻林国(现称坦桑尼亚)赠送所谓的“麒麟”(即长颈鹿)时,引起明朝百人稽首称贺,纷纷好奇于这种长颈的吉祥的动物。不管是动物、香料,还是其他特产,原本都只为了朝贡而进入中国境内,久而久之,却成为中外通商的主要产品。
郑和船队本着厚往薄来、睦邻友好的原则,与各国既开展贸易,又结下友谊。在马六甲,拜里米苏拉甚至同意他们的船队在当地沿岸地区建造一个仓库式的小城,四周栏栅包围着,四角设有更鼓楼(类似敲钟的塔楼),里面设置仓库,作为航行的补给与运输的中途站。这也正是后人在调查研究时提出的有关“郑和基地”的论点还原。
郑和七下西洋不仅带回许多珍贵的贡品,同时,许多诸藩更是慕名到访中国。据相关资料的不完全统计,永乐一朝(明成祖年号),仅是南洋地区就有九十余个使团访问中国。永乐和宣德三十数年间,外国使团更多达四百多批,每次到访的少至六七十人,多则有五六百人。
谜3:中国发现世界
生活在卫内瑞拉海湾的伊拉帕人、马奎塔人祖先,就是现在的中国广东人?600年前,中国人的船队真的到过美洲、澳洲,并在那里居住吗?如果是,那么中美洲的文化艺术会不会是中国人将之传播到那里的呢?……美洲?澳洲?南极?是郑和发现了它们。一位英国老军人试图用他大胆的假设来证实这一惊人推断——1421年,中国发现了世界。
一位名叫加文·孟席斯的英国海军退役老军人,手里摩挲着一幅古代地图,目光焦灼。孟席斯对中世纪的历史,特别是对探险家的地图和海图有着狂热的执著,这几乎成了他欲罢不能的追求。现在回想起14年前那一刻,当他看到那幅古代地图时,脑海里竟浮现出了一支航行在中世纪加勒比海的船队。更奇怪的是,这支船队既不是发现新大陆的哥伦布,也不是环游地球一周的麦哲伦。
孟席斯1937出生于中国上海,两年后因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而离开,1953年,其加入英国皇家海军。可能是出于对故土的眷恋和对伟大航海家的崇拜,他仔细端详着那幅古图,眼前一亮——这分明就是郑和下西洋的那支船队。此后十余年,孟席斯着魔般地为这一惊世发现而兴奋着,并不辞劳累地四处奔波,为寻找更多的证据来支撑他的发现。
早在2002年3月,孟席斯就曾在英国皇家地理学会上首次发表了《郑和发现美洲》一文,此文一经发表,当即在世界上引起轰动。“而上世纪80年代,当时在交通部任职的房仲甫先生也发表过一篇中国发现美洲的文章。文中称,郑和的船队是通过白令海峡到达美洲的,并称有中国人的后裔在美洲居住,当时很多人都反对房先生的这种说法。”潘群介绍说。
而孟席斯曾查阅过大量的15—16世纪早期的地图,他经过研究证实,一些中国船队确实在15世纪早期开始了它们的探险航行。其中最后一次,也是最重要的一次,是一支由4个船队组成的庞大舰队。永乐十九年二月初二(1421年3月5日),郑和奉命第五次下西洋,于永乐十九年九月(1421年11月)返回。与此同时,与郑和同行的另外三支船队,分别由大太监洪保、太监周满和周闻率领,并开始了载着人们去天涯海角的航行。“我研究的证据说明,在1421年的整个航行期间,在高级将领洪保、周满的率领下,明朝的船队真正到达了北美洲的太平洋海岸,甚至南极洲以及澳大利亚。其中周满将军的舰队一直向西航行,经香料群岛返回;洪保将军的舰队向着南极洲往南航行,在回航时向东航行,途经南半球的海洋、满剌加和古里。”孟席斯肯定地说。 5/10 首页 上一页 3 4 5 6 7 8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