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不幸的是,没过多久,刚建好的三座宫殿突遇火灾,翰林院侍读李时勉等人向明成祖进言,说这是下西洋劳民伤财所带来的恶果。由于当时迷信盛行,明成祖心中也很犯疑,“这是否是苍天的惩罚”。于是,其下令停止在西洋购买一切物件。
自此,明正府人员中对下西洋的非议愈渐多了起来,就连当初竭力歌颂下西洋的大臣,此时也站出来反对,认为下西洋在物质上耗费巨大,人员也有相当损失。永乐二十二年,朱棣暴亡,其子仁宗继位后再次下令停止下西洋的活动,郑留守南京,负责修理南京宫殿。“但是,郑和留守南京期间十分失意,当时仁宗皇帝竟然不发给郑和手下人军维持生计的月粮,甚至调拨专给罪犯吃的罪人米充抵郑和人兵的口粮。
仁宗的儿子宣宗继位之初,郑和副手为辛勤修理明故宫的军民请赏。谁料宣宗竟大发雷霆,他命令司礼监下文命令‘郑和毋妄请赏赐’,甚至直接派人警告郑和‘谨守礼法、毋窥伺朝廷,一切非理之事,不可妄有呈情。’这已足见郑和当时已不复此前下西洋时的风光了。”潘群介绍道。
谜案5:航海家墓在何方
关于郑和墓葬何处,国内史学家众说纷纭。一说郑和死后赐葬于南京牛首山;另一说郑死后尸体留在了印度古里;还有的分析认为,郑死后时值盛夏,因担心尸体不便运回国,便葬于大海。所以牛首山之郑和墓只是一衣冠冢,并无尸体。在此次赴南京时,南京大学教授潘群、江苏省郑和研究会马光汝主任以及南京正治学院教授陈显泗,以及郑和第二十世孙郑宽涛,都一致认为郑和死后正是葬于南京牛首山。
年,牛首山弘觉寺塔地宫中.出土了一批珍贵文物,文物上刻有“明御用太监李福善奉施”。李福善是谁?为何捐建弘觉寺塔?有学者论证李福善就是郑和本人,因为郑和曾用过法号“福善”。但此说一出,便引起众多争论。“后来我多方查找资料,终于查到了这个人。此人名李童,与郑和同一时代,此塔系李童为首的一个宦人集团筹资兴建。”郑宽涛对记者道。
李童与郑和关系密切,是明英宗朱祁镇时的御用太监。据记载:李童字彦贞,号朴庵,江西庐陵人。生于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卒于明景泰四年(1452年),终年63岁。李童比郑和小18岁,他同郑和一样因军功卓著升迁很快,并一起侍奉了三位帝王。有着相同的成长经历和心理历程,李童与郑和共事多年,情谊深厚。明朝宦人参与军事,他们随军征战、立下赫赫战功,并在皇帝的宽许、培埴下形成一股可以影响朝廷外交、贸易、朝正的宦人势力。无疑,年龄最长、功绩最大的郑和是这个宦人群体中最受人敬重的,就连清人编写《明史·宦人传》也将郑和排在首位。
郑和于第七次下西洋途中卒于印度古里,引起朝中宦人集团的惋惜和悲痛。郑和死后,赐葬于牛首山,崇佛的宦人集团认为应该为纪念郑和做些什么,而在郑和长眠的牛首山兴建一座气势恢宏的寺庙用以祭奠,就成了最自然的方式。由于李童是三朝元老,拳倾一时。由他主持修建弘觉寺塔也合情合理。弘觉寺塔地宫出土文物铭文“佛弟子御用监太监李福善奉施”,地宫出现李童奉施之物,说明李童代表朝廷,参加该塔落成典礼或郑和安葬仪式。
此前史学家们一度认为郑和墓只是衣冠冢而并非尸体。据《郑和传》所载,郑和七下西洋于宣德七年十一月六日,抵达锡兰山别罗里。在此之后,郑和又到祖法儿、木骨都束、竹步等国,再向南一直过了赤道,到达非洲最南端,接近莫桑比克海峡,然后回航。 8/10 首页 上一页 6 7 8 9 10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