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历史故事

郑和下西洋遇到美人鱼 郑和下西洋的神秘事件

时间:2017-12-05 14:11:17  

  尽管孟席斯在非洲、美洲、澳大利亚、新西兰海滩上发现了中国帆船的遗骸以及与中国相似的植物群、动物群等。但在没有任何直接的史实记录的情况下,单凭地图和海图就说郑和当年到过美洲、澳洲以及南极地区是很难具有说服力的。

  第一声质疑来自南京正治学院的陈显泗教授。在2005年5月26日的郑和研讨会上,当孟席斯提出以上观点后,陈显泗教授提出疑问:就算证明这个岛上的人是中国人,但又有什么依据能判定,这些中国人就是郑和时期的人,甚至是郑和船队的人?

  而郑和第二十世孙郑宽涛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也认为,中国坚持传统的“二位研究法”,而孟席斯则采用了不同于中国的研究方式,比如洋流、信风、航向,以及各种海图,并以此推断出郑和去了美洲。“理论上讲是说得过去的,但不要忘了,郑和当年下西洋的目的并不是为了环球。所以在没有直接证据的情况下,还需要进一步小心推敲。”如此看来,神秘的郑和七下西洋经历,依旧是犹抱琵琶半遮面。

  谜案4:永乐十九年之谜

  永乐十九年,在中国的航海史上是浓墨重彩的一笔。这一年,伟大的航海家郑和,率领船队开始了第六次,也是最重要的一次西洋之行。同样,永乐十九年也是“多事之秋”的一年,现存的许多史料中,大凡有记载郑和下西洋一事的,必有永乐十九年。那么,这一年究竟发生哪些重大变故呢?

  据清初手抄本《针位篇》载:明永乐十九年(1421年)春,奉圣旨,郑和、杨敏、李恺等三人,率船队往占城、暹罗、满剌加、榜葛剌、锡兰、古里等番邦,周游三十六国,航程远及阿拉伯及东非沿岸诸国,至永乐二十三年(1425年)……当年随同郑和船队出海的还有一位重要的“证人”,此人叫马欢,是一位历史学家,专门负责记载航行。他的日记《瀛涯胜览》在郑和的最后一次航海之后,于宣德八年(1433年)出版。

  根据马欢的记载,郑和船队离开北京6个月后到达满剌加。起初,中国人在此设立港口,采集来自美洛居——香料岛的香料。不久,满剌加发展为中国瓷器和印度纺织品的集散中心和印度洋贸易的主要中心之一。种种史实表明,郑和及所率船队的的确确在永乐十九年这一年出海。然而,关于郑和第六次下西洋“中道取回”之说的谜局,也正是围绕这一年展开的。

  “稍有历史知识的人都会知道,‘永乐’根本不曾有过二十三年,到1424年也就是永乐二十二年就终止了!”潘群教授的一番话,为“永乐十九年”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不过,1983年10月于江苏太仓县城厢公园“树萱斋”西壁内发现的《周闻夫妇墓志铭》似乎可以说明什么。

  周闻曾五次参加下西洋的活动,周闻墓志铭全名为“明武略将军太仓卫付千户尚侯声远墓志铭”,铭文记载了周闻五次参加下西洋活动的日期,即永乐七年、十一年、十五年、十九年和宣德六年。其中永乐十九年载:“中道取回”。永乐二十二年尚有一次筹划中的远航,但因“仁庙(仁宗)诏停止之”而没有进行。那么,永乐十九年(1421年),中国到底发生了什么?郑和第六次下西洋为何要“中道取回”呢?

  “永乐十九年(1421年)太重要了,可以说是郑和下西洋的‘转折点’。时年明代迁都北京,当时郑和已经不受宠了,好多大臣也都纷纷批驳郑和下西洋一事。”潘教授答道。自永乐五年(1407年)起,明成祖朱棣便征调23万人,仿照南京明故宫样式在北京修建宫殿。永乐十九年(1421年)正月,故宫主体“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三殿完工,朱棣正式迁都北京。也正是这一年的二月,处在人场事业巅峰的郑和奉旨从南京开始了第六次下西洋旅程。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推荐资讯
金寨电信公司扶贫日慰问活动
金寨电信公司扶贫日慰
姚李镇开展关爱环卫工人活动
姚李镇开展关爱环卫工
王万喜到城关镇调研工作
王万喜到城关镇调研工
油坊店乡:召开2016年组织工作半年培训会
油坊店乡:召开2016年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