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历史故事

红楼梦中探春怎么死的 探春做王妃怎么还苦命

时间:2018-03-19 16:06:39  

  因此《石头记》中不少写到“洋货”的地方,如第十六回中凤姐夸耀:“凡有外国人来都是我们家养活,粤、闽、滇、浙所有的洋船货物,都是我们家的。”书中写到许多洋漆、洋呢、金表、挂钟、西洋金自行船、玻璃灯、西洋珐琅、洋烟、波斯玩器、暹罗茶叶、止头痛的药膏“依弗那”等。在这种历史背景下,雪芹安排探春远嫁到海外去实不足奇。何况中国自古就有“和番”的先例!鉴于“一帆风雨路三千”,雪芹安排探春嫁的国家不大可能是大洋彼岸,而可能是像日本、朝鲜、苏门答腊、锡兰这一类离中国较近的海岛国家。也许探春就是嫁到了“真真国”。

  第五回探春判词“画着两人放风筝,一片大海,一只大船,船中有一女子,掩面泣涕之状”,原是暗示探春将漂洋过海。可是为什么又说“清明涕送江边望”而不说“清明涕送海边望”呢?程高本又把原稿的“涕送”改作“涕泣”,这一个字的改动真是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原来,在雪芹原稿中,判词诗第三句“清明涕送江边望”是说清明时候探春远嫁离乡,贾府中人是在“江边”“涕送”,那可能是在南京老家送她上船,并未送到海边,是由南京先坐江船再入海。程高本把“涕送”改作“涕泣”,则非常容易使人误会“涕泣江边望”的主语是探春而不是送行的人,于是使人疑惑这两句诗是说探春远嫁以后独在异乡遥望家乡而涕泣了。“江边”也就使人误以为探春远嫁的地方在国内而非国外。明乎此,则我们知道,“清明涕送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正是描写探春远嫁离别时刻的情景,而非描写探春远嫁以后怀念故乡的情景。这两句诗与“画着两人放风筝,一片大海,一只大船,船中有一女子,掩面泣涕之状”是统一的。

  探春远嫁离家去南洋,应在清明节前后。这在判词和谜语中都点得十分明白。清明节是放风筝的日子,第七十回正是描写了“暮春时节”放风筝的,那时探春刚刚过了生日。第七十回中林黛玉三月初一写了“桃花行”,正要“重建桃花社”,由于三月初三是探春的生日,故改了会社吟诗的日子。暮春柳絮一社,实为诗社的最后一次聚会。探春填的词是半首《南柯子》:

  空挂纤纤楼,徒垂络络丝。

  也难绾系也难羁,一任东西南北各分离。

  探春的这半首南柯子不仅是自己命运的象征,也是对荣、宁二府,对她所发起创立的海棠诗社,对故国乡关唱出的告别词和悼词。“空挂纤纤楼,徒垂络络丝”,尽管探春还有这些牵扯不断的感情,可是“也难绾系也难羁,一任东西南北各分离”的结局是注定了。清明又是鬼节,一切都将埋葬了,结束了,告别了。后来她正是在同样一个清明前后的日子远离了故国。所以,第七十回中在咏完柳絮词以后紧接着来了一大段放风筝的情节。而探春的“软翅子大凤凰”风筝则和另一个外头来的凤凰风筝绞在一起,又被一个“玲珑喜字”绞住,然后“三个风筝飘飘摇摇都去了”。

  《石头记》每喜作相犯文字。元春封妃于中华,探春为妃于海外;元春省亲时是那样一种悲悲切切的情景,探春远别时必然又有另外一种凄凄惨惨的场面;元春死于神州故国,探春远嫁后则可能另有新天地。作者很可能在两种彼此相犯的笔墨中发人所未发。

  探春做王妃的结局是否与书中十二钗的悲剧命运相矛盾呢?不矛盾。探春虽是做了王妃,可她是远离故国跑到海外小国做王妃去了。这从传统的观点看来,正是莫大的悲剧。何况,在惜春的曲子《虚花悟》中还有这样两句:

  将那三春看破,桃红柳绿待如何……说什么,天上夭桃盛,云中杏蕊多,到头来,谁见把秋捱过……

  这里所谓“天上夭桃盛,云中杏蕊多”正指元春、探春二妃,可是她们都只是盛极一时,没有“把秋捱过”,莫非探春远嫁之后寿命也不长吗?所以惜春“册子”判词又说“勘破三春景不长”,说她的三个姐姐都好景不长,此中颇耐人寻味。总之,探春在国内是有才无运之物,纵有天大本事,也无能为力。“才自精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这正反映了曹雪芹对那个时代的中国社会彻底的绝望。可是他又不能毫无希望,于是幻想出了一个海外的“桃花源”,把探春打发去了。探春去是去了,可是对故国的眷恋、怀念与痛苦的感情则永远烙印在记忆中。在探春的身上,深深地凝聚着曹雪芹既绝望又希望、既决绝又不舍的思想感情。探春结局的安排将是出人意料的,又是在情理之中的。可惜雪芹早逝,遗稿迷失,使《石头记》成为未竟之章,我们再也读不到那些精彩的章节了,这真是中国文学史上最大的憾事!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推荐资讯
金寨电信公司扶贫日慰问活动
金寨电信公司扶贫日慰
姚李镇开展关爱环卫工人活动
姚李镇开展关爱环卫工
王万喜到城关镇调研工作
王万喜到城关镇调研工
油坊店乡:召开2016年组织工作半年培训会
油坊店乡:召开2016年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