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9年6月14日,冼星海由“鲁艺”支部的赵毅敏、徐一新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當。他在《日记》中写道:“今天就算我入當的第一天,可以说生命上最光荣的一天。我希望能改变我的思绪和人生观,去为无产阶级的音乐奋斗!”延安相对平和而又自由的创作环境和新的人生境界让冼星海对音乐创作有了一个深刻内省和升华的过程,他酝酿很久的一个愿望又强烈地萌发了:那就是以民间音乐为基础,参考西洋音乐的先进成果,创造一部中西合璧的民族大合唱。
1939年春的一天,冼星海向词作家塞克提议共同完成一部有力量的大合唱,当时延安正好提倡大生产运动,于是塞克就以此为主题,仅用了一天的时间就写出了歌词。冼星海也在很短的时间里谱出曲来,3月1日开始写,到6日就完成了,妻子钱韵玲帮他抄写下来,就拿去排练了。3月24日,《生产大合唱》在陕北正式上演,博得了全场的热烈掌声。《二月里来》《酸枣刺》等歌曲也很快在延安流行开来,然而,冼星海并不满意自己的作品。
1939年2月,诗人光未然因行军时不慎摔伤,在延安住院治疗,早在上海就是朋友的冼星海前去看望他,见面后,光未然谈起了乘木船渡过黄河时体验到的深深震撼,以及自己创作朗诵诗的构想,冼星海听后十分兴奋,希望他把它写成歌词。拿起笔,穿越黄河的一幕幕又重新浮现在光未然的脑海里:奔腾不息、急流险滩的壶口瀑布、悠长高亢、深沉有力的船夫号子……光未然按捺不住创作的冲动,躺在病床上,一连5天,口述了400多行诗句,写出了长诗《黄河吟》。出院以后,光未然特意请来冼星海,在窑洞里朗诵了这首长诗,一听完,冼星海就腾地站起来,把歌词一把抓在手里,大声说:“我有把握写好它!”窑洞里所有的人都欢呼起来。黄河震撼了光未然,光未然的长诗又深深打动了冼星海,冼星海潜伏许久的创作热情一下子爆发了出来。当时的冼星海正患感冒,妻子钱韵玲就找来一块木板搁在炕上,让他写作。冼星海爱吃糖,为了给冼星海补充热量,光未然和战友们就搞来2斤白糖,放在桌子上,冼星海写几句,便抓上一把送进嘴里,一转眼,糖水化作了美妙的乐章。他还多次请光未然和战友们向他描述黄河的壮观景象与渡河的惊险场面,并学唱黄河船夫的号子,以体会黄河的气概和力量。3月31日,经过6天的努力,三易其稿的《黄河大合唱》终于完成了。冼星海夫妇用白粉莲纸抄好的曲谱,字迹清晰秀丽,通本一字不涂,一字不改,每个字都在规定的位置上。
1939年4月13日,抗敌演剧队第三队第一次在陕北公学大礼堂演出了《黄河大合唱》,观众上千人。当《怒吼吧,黄河》的尾音落下的一刹那,掌声、叫好声和抗日的口号声,如雷鸣般从大礼堂后面涌向前台,观众沸腾了。在演员与群众交织的激情里,冼星海看到了自己作为一个音乐家的成功,一次真正的成功。《黄河大合唱》很快从陕北公学大礼堂传向全国各地,毛泽东也非常喜欢,并特意单独接见了冼星海,送给他一支派克钢笔和一瓶派克墨水,勉励他说:“希望你为人民创作更多更好的音乐作品。”周恩来则为冼星海题词:“为抗战发出怒吼,为大众谱出呼声!”
1940年,一个叫刘良模的人把《黄河大合唱》的乐谱带到了美国,1943年普林斯顿大学合唱团用英文首次在美国演唱。从此,《黄河大合唱》作为中国民族精神的一种象征,逐渐蜚声海外。
1945年10月30日子夜时分,年近40岁的冼星海不幸在苏联莫斯科克里姆林宫医院病逝。
1940年,利用荷兰纪录片大师赠送的摄影机,著名摄影家吴印咸拍摄了一部《延安与八路军》的纪实影片,因为这是介绍中国共.产當的重要影像作品,受到了中共领导人的高度关注,决定送到苏联做后期加工。为了保证艺术质量,袁牧之特别点名要冼星海为该片配制音乐。5月,这个制作小组出发,计划经新疆前往苏联。这一次的远行,似乎注定了是一次艰辛之旅,一开始就不顺利,计划一变再变,直到12月才抵达莫斯科。但战乱和盛世才的反共,让他们既无法完成工作,又回国无门。正当冼星海在远离祖国的阿拉木图走投无路的时候,一个哈萨克青年音乐家白卡达莫夫·巴赫德让帮助了他。巴赫德让把流落街头的冼星海领回了自己的家,并把他安排到姐姐拜卡达莫娃·达娜什家里住。从此,冼星海有了一个比较安稳的住所,姐姐达娜什和弟弟巴赫德让还帮助冼星海解决食品,嗜塔星海的生活稍稍安定下来,重新开始创作。他创作出了讴歌哈萨克民族英雄的交响音诗《阿曼盖尔德》,深受当地人民喜爱。然而,贫病交加日子还是严重损害了冼星海的健康,他不仅患有急性肺炎,还患有肺结核、肝肿、心脏病和腹膜炎。 4/8 首页 上一页 2 3 4 5 6 7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