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个娘们爽的都迷糊了三洞全开 一女三男三洞开图片 俩男一女一个添一个捅
老孙头看着眼前的这颗樟子松。
当初栽下它的时候,还是一棵小树苗,结果一转眼,就已经长了有十米高了。要是有不服气的小年轻非要抬杠:你咋知道它有十米了?你拿尺子量过?!老孙头保准要拿唾沫星子喷他一脸:你老爸穿开裆裤的时候,老子就在干木匠这一行了!咱能不知道这个?!
老孙头在十里八乡,也算是有些名声的。这两年老头常常跟别人讲:“我在这个世界上过了五十多年了,光锯木头就锯了四十多年!”况且老孙头祖上三代都是干木匠的,这行业说到底,靠的就是经验和手活。像老孙头这种又有经验又有手艺的,你说他得有多厉害?乡亲们提起孙木匠的手艺,哪个不竖个大拇哥!别说是桌椅板凳,就是结婚用的婚床橱柜,出殡用的棺材这些个大物件儿,那都得找老孙头。老孙头有时候多喝了两杯,嘴把不住门了,也吹嘘两句:“我打的棺材,可不是我吹牛啊!活人都想进去躺一会儿!那叫一个舒服!打的婚床呢?”讲到此处,老孙头总要停顿一下,喝口小酒,这是等着人接话呢!时间长了,大家都知道了这一出,都起哄道,“咋啦?”“——嘿嘿嘿,小两口在床上翻跟头都不会掉一根钉!”讲完就嘿嘿的笑,一起喝酒的几个大老爷们就等着这个呢,也跟着嘿嘿的笑。
木匠这个行业虽然在古代被当做下九流,被那些个文人称为巫医乐师百工之人,都是上不了台面的,给别人干活还要被别人看不起的那种。但在老孙头居住的这些个穷乡僻壤,可没有这些个乱七八糟的思想。山沟里一般也出不了什么大人物,大家谁也别瞧不起谁,说不得以后都有求人家帮忙的时候。那时候再想称兄道弟,说些个好话,人家都不稀的搭理你!生存的艰苦一点,有些道理不用别人教,自己就能琢磨出来。
既然是这十里八乡公认的好木匠,找的人自然也多。倒不是说十里八乡就这么一个木匠——还是有几个同行的,关键是手艺跟人家孙木匠那确实是没法比。人家是木匠“世家”,又“寒窗苦读”了四十多年,这谁能顶得住?其余那几个捆在一起也不够格啊!加上孙木匠的资历在这里,这十里八乡的年轻点的木匠,或多或少都是跟他学过两手的。乡亲们也愿意找孙木匠,毕竟有最好的谁还愿意将就?
大家都愿意找孙木匠。人家手艺虽然好,但也没有比别人多长出两只手,活自然是做不过来的,那些个木匠就捡些他老人家吃剩下来的,日子也过得将就。至于心里有没有什么情绪,咱也不知道,反正我是没有听到过这方面的消息。
人的地位都是别人抬起来的,找的人多了,名声起来了,这地位也自然水涨船高。别看是个木匠,在村子里头谁见了都要笑脸相迎。就算是村长大人,见了面都要客气寒暄两句。村长说是看老孙头那么大年纪了,所以要敬老,但村里人谁不知道,村长的小儿子已经托人家订了亲,过两年就要结婚了。按村长常说的,这就叫未雨绸缪!
做木匠做到这个份上,老孙头自己也很满意,连带着对木匠这个职业,也高看了许多。别看咱是下九流,但照样混的不赖!有这样的想法,自然而然的,心里也就有了个执念,要把这个事业传承下去。传给外人?老孙头自认为没有那么伟大,他舍不得。那就传给自己的儿子吧。老孙家这几代都是一根独苗,到了他下一代,倒是生了俩儿子,可把老孙头高兴坏了!一根独苗,万一出了什么事儿,那可就绝了种了!两个的话,就算死了一个,好歹还剩下一个,不至于没了根——虽说这种想法听起来不地道,但也算是人之常情不是?
可惜啊,天有不测风云。有时候你希望它来的,它就是不来,你不希望它来的呢,反倒是来的又快又猛。老孙头的两个儿子——我们姑且就叫他们孙大和孙二。在孙大十多岁的时候,在树上掏鸟窝,结果脚一滑,就从树上给摔下来了。树倒是不高,但有时候事情就是这么邪乎,孙大掉下来的地方,脑袋的位置上刚好就有那么一块石头,结果孙大当场就不行了!等到老孙头夫妻俩踉踉跄跄赶过来的时候,孙大都咽了气了。老伴受不了这个打击,一下子就病倒了,没过多久就随着孙大去了,留下这父子俩相依为命。老伴儿死的时候老孙头也没留多少眼泪——都已经在前面流完了。就想着要是老伴儿的腿脚利索些,孙大走的慢些,说不定还在在路上还能遇上。两个人一起走,也就没那么孤单了。 1/8 1 2 3 4 5 6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