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燕的眼神里似乎总有一丝忧愁,只有在谈到她最喜欢吃的5毛钱一块的炸鸡时,她才会笑起来,“太香了”。
《中国家庭发展报告2015》也指出,留守的学龄前儿童主要由祖父母照料。由于父母同时外出,留守儿童的学习压力普遍比较小,与家庭成员的交流互动比较少,对家庭氛围的评价不高。由于父母不能及时地沟通,他们的情感倾诉对象主要是同学和朋友。
留守妇女
“不安心”“不安全”的辛苦生活
“农忙的时候,他每天打一个电话回来,叫我少干活。他在外面打工担心我在家里的情况,我也很担心他的身体。他每年回家住十几天,看他身体虚弱的那个样子,我的眼睛都哭肿了。平时生活压力太大了,夜里睡不着觉,什么事情都考虑:房子没盖,孩子上学,活干不下去。太难了”;
“丈夫常年不在家,我们的生活一片空荡。但是他在外面赚钱,大家手里有钱,心里也安稳些。如果两人都在家,心里不空荡,但是生活上紧张,经济上就是一片空荡了”;
……
这是一群留守妇女的心里话。
“第二个孩子出生后,我丈夫便开始外出务工。”在记者曾经采访的湖南省岳阳县长坪村,刘秀一脸疲惫地说,为了家庭生活,自己一天到晚忙碌不停。
每天早上5点钟起床给上学的儿子和女儿做饭,上午要洗衣服,下午要喂猪、喂鸡、做家务。除此之外,刘秀家有两亩水田,种植水稻;0.5亩旱地,种了一些蔬菜;0.2亩山地,种了一些松树。插秧、打药、割稻、浇水、除杂草等所有的生产劳动都由刘秀自己承担,有时还要上山砍柴。
“丈夫在家时,这些农活都是他做,但现在谁也靠不上,只能自己做。”刘秀说,由于丈夫务工收入并不多,她从来舍不得花钱雇工,也很少请人帮工。
终日劳累让刘秀看上去很瘦,她说自己常常感到头晕眼花、心跳加快、眼睛肿痛,但很少去看病,难受的时候就吃些药。这个村里,和刘秀有着相似“家境”的几十户人家,几乎所有男性劳动力都外出“捞钱”,把家庭的担子卸在妻子的肩膀上。 4/7 首页 上一页 2 3 4 5 6 7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