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彪悍的女人,粗腿粗胳膊粗嗓门,手里竟拿着一根木棍。
只听她骂道:你个老不死的,家里的活不知道做,只知道去帮那个唐寡妇家扫庭院,你怎么不跟她去呢?
又骂道:你去了倒好,省得老娘给你买棺材!今天如果你不去山上帮我放羊,看我不打断你的腿!
我探头一看,只见昨晚见到的那个老汉倒在地上,缩成一团,在秋风中瑟瑟发抖。任那个女人怎么骂,就是一声不吱。
我正想走过去,忽见王哥走上过来,对那个女人说:大嫂,你这是干什么?我大爷都这么大了,干吗这样对他。
那个女人见了王哥,忽地一下子拉住了他的手:他小爷啊,你看看,我家里这么多的羊没人管,他在家不帮我看着点,一没事就去那破院子里瞎转悠,我能不生气吗?我还指望着冬天卖了这羊好给二子说媳妇呢。
后来在王哥的劝解下,那个女人愤愤不平地离开了。临走时还不忘恶狠狠地瞪上那老人一眼。
我看到王哥扶起了那老人,帮他弹去身上的灰尘,慢慢地扶着他去了边上的一间小屋。
从那女人的举止和间断的话语中,我能猜出个大概来。
早上吃早饭的时候,我似乎有点心不在焉。
王哥似乎觉察到了我的变化。
“你看到刚才发生的事情了吧,真是令人难受啊!”

玉米地里的村长和寡妇 村长跪着添寡妇
“如果我不给你讲讲这件事,估计这顿早饭你都吃不下了”。
“还是王哥了解我啊,那你就跟我讲讲吧!”
王哥慢慢地点燃了一根烟,讲了起来。
原来,刚才的那个老人是王哥爸爸的亲哥哥,他们这里叫大爷。拿木棍的那个女人是老人的大儿媳,叫翠红。老人年轻的时候会吹唢呐的手艺,据说他的唢呐在当地那是一绝。曾经有一次他在田间的玉米地边吹唢呐,竟引来了一群黄鼠狼,它们排成了一队,津津有味的听着,连树上的喜鹊都不叫了。老人有许多徒弟,组成了一个唢呐班子。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这是一个很不错的职业,收入比较稳定。但是老人儿女也比较多,有三个儿子三个女儿。王哥的大娘,也就是老人的妻子,身体不太好,终年要吃药。俩人感情很好,似乎从未看见过俩人吵过架。
那时候村里有一个寡妇,姓唐,人们都叫他唐寡妇,男人几年前帮生产队看树,有一次邻村有人夜里来山上偷树,她男人发现后和偷树的人打了起来,后来在追贼的过程中不幸摔下山崖,留下了两个未成年的孩子。
听到王哥提到唐寡妇,想到刚才那个翠红也提到过唐寡妇,我似乎猜到老人和这个唐寡妇间应该有点故事了。
王哥又点了一根烟,继续说下去。
“从我很小的时候起,村子里就传闻说我大爷和这个唐寡妇好上了。那时候我还不知道这好上了是什么意思。所以听人说过后也就忘了。只是有一天晚上看到我大娘在哭,我母亲在一边劝,大意是说他们好上就好了吧,只要他还顾着家,就随他吧。”
我大娘无奈地点了点头,不过,那时我记得我母亲还特地关照我大娘,一定要管好家里的钱,不要让我大爷拿去贴了那个寡妇。从此以后,就很少听到我大娘哭闹了。
“就这样过了有几年吧,有一年,我大爷家的小妹,不知得了一种什么病,病得很严重,家人带着她四处医治都没什么效果。后来在徐州医院住下了,说是可以治好,但是要很大的一笔钱。我大爷家一家都很愁的很,几乎卖光了能卖的东西,还是不够,后来琐呐班子时的成员们又帮着凑了一些,还是不够。那个阶段我大娘经常一个人偷偷地哭。再后来,那个寡妇竟拿出了所有的积蓄,800块钱。治好了小妹的病。那个年代,800元钱对于我们农村人来说简直就是天文数字啊。我大娘感动的都哭了。其实大家都清楚,唐寡妇这钱,应该是男人死时村里给的抚恤金,是用来抚养两个未成年的孩子的。”
“你知道,这件事在当时可是轰动了全村的重大新闻。在那个年代,人的思想多是很狭隘的。唐寡妇能甘愿冒着全村人的流言蜚语,毫不犹豫地拿出了这钱,说明她是多么的善良,而她和我大爷之间的感情又是何等的深厚!” 4/5 首页 上一页 2 3 4 5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