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55年下半年至1956年下半年这一年内,李正道围绕着宇称不守恒的理论分析进行工作,曾写过几篇论文,都与宇称不守恒有关。从1955下半年开始,李正道把主要的精力都放在解兹-子之谜上。兹-子之谜是当时粒子物理中最为突出的问题,李正道在当时大家公认的宇称守恒的框架下,和他的同事、哥伦比亚大学实验物理家奥里尔仔细地分析了这三个疑点后,共同发表了文章,一段时间里曾在粒子物理领域中引起轰动。这时,李正道已经充分意识到要解兹-子之谜必需走出宇称守恒这一传统的古老堡垒。这篇文章忠实而生动地记录了李正道在宇称不守恒思想突破前夕,为了攻克兹-子之谜所做出的不懈努力的过程。了解到这些过程,我们很容易理解,为什么1956年4月李正道能够在和另一位哥伦比亚大学同事,实验物理学家斯坦伯格(198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谈话时,忽生灵感,产生了宇称不守恒思想的突破。
1956年春天,当获知阿尔瓦雷斯的气泡室没有找到软伽马射线之后,李正道就积极地在考虑宇称不守恒的可能性。宇称不守恒的突破思想是4月初罗彻斯特会议后触发的,分析奇异粒子宇称不守恒的工作,李正道4月份就完成了。1956年5月,杨振宁才到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向李正道提出要求,看能否帮助李正道一起分析贝塔射线衰变过程中的宇称不守恒问题。这时他们才开始在宇称不守恒问题上的合作。
这些情况很清楚地说明,李正道提出的关于弱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的突破思想,并不是偶然之作,它有来龙去脉。李正道说这个突破思想是由他独立地、独个地发现的,也不是他的梦呓之说。
在和杨振宁争论的同时,李正道并没有抹杀杨振宁的贡献,他曾多次说过:“杨振宁具有高度批评性的眼光,他是一位优秀的物理学家,也是我的好朋友。”“我和杨的合作,它的价值,就如我们已发表的科学论文所表现出的那样,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无解的谜局
科学史上有关发明创造首创拳的争论并不少见。发生在著名的伟大科学家之间的争论也不在少数。类似的争论,决不是中华民族所特有。因此,不应该把李杨争论的发生归罪于所谓中国人所特有的劣根性,必须给历史以足够的时间,真相才能大白。
李杨的争论已经过去半个世纪,其影响远远超出了个人范畴,延伸到了日后中国基础学科的发展。
1972年,杨振宁和李正道先后回国访问,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的科学事业。围绕着高能物理的发展,过去在中国素来就有不同的意见。但是,自从李杨这两位华裔诺贝尔奖得主自海外归来、陆续回国访问并介入其间,这一分歧就带有了浓厚的个人意气的色彩,成了李杨不和的易地之战。例子很多:李正道主张建高能加速器,杨振宁反对;李正道主张重视基础科学,杨振宁力主搞应用科学;李正道创立特殊的考试办法帮助中国学子赴美留学,杨振宁就说是“丧拳辱国”等等。
李杨之争引起了人们极大的关注,大部分人都愿他们重归于好。但是在李杨之争的特定情况下,虽然当事人俱在,如果是非不明,而去追求和解的可能性就极小,中间虽然出现过一些单方面和缓的迹象,但终归无济于事。 7/7 首页 上一页 5 6 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