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万象

李政道为什么不回国 李政道与杨振宁决裂事件始末

时间:2017-04-24 14:56:26  

  一个月后他们写出了论文,这篇论文是由李正道执笔,署名也是李正道在前。这就是轰动一时、后来获得1957年诺贝尔奖的论文《弱作用中宇称不守恒质疑》。

  决裂

  1957年10月,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把当年的物理奖授予李正道和杨振宁。

  11月,李正道要为去斯德哥尔摩领奖做准备,他们都要写发言稿和讲演稿。那时,在诺贝尔奖卫员会通知以及所有媒体的报道中,两个名字的次序都与获奖论文的署名一样,李正道在先,杨振宁在后。

  当他们到了斯德哥尔摩,杨振宁忽然提出,授奖时他希望能按年龄顺序在李正道之前受奖,而他夫人杜致礼则想在出席晚宴时让国王作陪,也就是说,在进入晚宴会场时她要走在最前面,杨振宁次之排在第二名,由皇后作陪。

  李正道对此大为惊讶,不同意这么做。但是,杨振宁又去求李正道夫人秦惠箬。秦惠箬对李正道说,假如为这件事闹出笑话,让外国人看不起,太丢脸。这样李才勉强同意。

  这是一个插曲,李正道虽然心有不快,但很快被诺奖的荣耀冲淡。而不久后的一篇文章却让他们走向分裂——1962年5月12日出版的美国《纽约客》杂志上刊登了伯恩斯坦写的《宇称问题侧记》一文,主要内容是记述发现宇称不守恒的故事。文章对李正道和杨振宁都做了介绍,特别对他们的科学合作洋溢着赞美之词。在谈到宇称不守恒的发现时,伯恩斯坦并没有特意指出它的突破性的思想是由他们两个中间谁第一个提出来的。他只是说,在一个时候,“他们忽然有一想法”。

  令人想不到的是,这样一篇很平常的散记文章,却激起了科学史上的一个大争论,使两位天才的中国物理学家从此终止了合作。

  当时,李正道已经回到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他和杨振宁比邻而居,办公室也是隔壁。四月时,他收到伯恩斯坦文章的校样,没作什么修改。可是杨振宁却提出了许多意见。他说,文章里有“某些令人痛苦的地方”,要和李正道讨论。

  杨振宁提出,文章中的某些地方,他希望他的名字要写在李正道之前,譬如标题上的、诺贝尔奖宣布时的,以及接受奖金时的。另外,他夫人杜致礼的名字也要放在秦惠箬之前,因为杜致礼年长一岁。

  第二天,杨振宁到李正道家里提出,凡是文章里提到“李和杨写了……”的地方都要加一个注,说明是出于字母排序的习惯。

  对杨振宁的这些要求,李正道觉得太无聊。当天晚上,杨又打来电话,说那些注或许可以不加,但文章里都要写成“杨和李写了……”面对杨振宁在这件事情上的反复无常,李正道很不解。

  4月18日,杨振宁又到李正道的办公室去谈,说他们合作的论文的署名,按字母次序排,即“李和杨”,使他不高兴;如果写成“杨和李”,又会让人觉得杨振宁好笑,而乱排姓氏次序也会使人看了觉得奇怪。

  李正道感到失望,只好建议他们今后不再合作。杨振宁随即变得十分激动,开始哭起来,说他是非常愿意继续合作的。但李正道感到无可奈何。最后他们都同意暂停合作。

  6月,李正道和杨振宁都在布鲁克黑文实验室访问,而且同用一间办公室。莱德曼、史瓦兹和斯坦伯格关于两代中微子的实验结果已经准备好要发表,杨振宁知道后变得极度焦躁不安,他又对他们论文里致谢辞中的李杨姓氏的排名次序担心起来。他在这个时候给李正道写了好几封信,表达了不满甚至还有一些敌意。

  江才健所著《杨振宁传》里提到,杨振宁的第一封信,是在听了谣言,说两人不和是由于杨振宁小气、斤斤计较以后大怒而写的。杨振宁在开头写道:你在没有知会我,更没有和我商量的情况下,跑去找了斯坦伯格并坚持要斯坦伯格把他们的论文中杨、李两个人的名字的顺序不依过去习惯转变过来……毫无疑问的,在一个薄纱的天真甚至或者是宽宏大量的面貌之下,你的所作所为是一种不诚实、很愚蠢而且又居心叵测地伤害我的行为。我的这些言辞很强烈,但是还没有强烈到足以形容你的行为……

  李正道不在办公室时,杨振宁把这封信放在了他的桌子上。后来,李正道回到办公室,看见了这封信。李正道还询问了信里“perfidious”的意思(背信弃义),看过后情绪受到很大的冲击。

  当年11月,李正道向奥本海默递交了辞职书,决定离开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虽然他对那里十分留恋,但还是怀着“深重的哀伤之感”提出了自己的请求。奥本海默对此感到非常遗憾,他尖锐地说,李正道应该不要再做高能物理,而杨振宁应该去看看精神医生。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推荐资讯
金寨电信公司扶贫日慰问活动
金寨电信公司扶贫日慰
姚李镇开展关爱环卫工人活动
姚李镇开展关爱环卫工
王万喜到城关镇调研工作
王万喜到城关镇调研工
油坊店乡:召开2016年组织工作半年培训会
油坊店乡:召开2016年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