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万象

李政道为什么不回国 李政道与杨振宁决裂事件始末

时间:2017-04-24 14:56:26  

  署名问题给李正道和杨振宁的合作带来了阴影。在这种情况下,李正道决定不再和杨振宁合写论文了。之后,虽然李正道在普林斯顿又工作了一年半的时间,但是他们没有再合作撰写论文。这期间,李正道独自进行研究,独立发表论文,提出水力学中二维空间没有湍流;在固体物理学方面,则与劳(F.Low)和潘斯(D.Pines)合作对固体物理的极化子做出了基本性的理论分析。

  李正道在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的研究工作很有成效,他的才能在美国物理学界崭露头角,他对研究院的工作环境和待遇也很满意。他和秦惠箬的小家庭生活美满和谐,他们也非常留恋普林斯顿这个地方。但是,论文署名的事情使李正道心里一直很不愉快。那时,他并不知道杨振宁的夫人杜致礼也参与其间。据杨振宁的回忆,上述两篇论文的署名次序,杨振宁本来是想把李正道的名字放在前面,理由是因为李正道毕业之后科研事业一直不顺利,要帮助他,可是杜致礼根据“女人的第六感”出来阻止,说李正道这个人不值得他这样的信任。于是第一篇论文杨振宁就坚持要把自己的名字放在了前面,虽然按贡献和姓氏的英语字母顺序都应该把李正道放在前面。

  由于署名事件,虽然李正道和杨振宁表面上还维持着正常的关系,但实际上在两人之间,包括在他们的家庭之间,已经产生了不合,李正道觉得是他离开普林斯顿的时候了。

  当时,李正道在美国物理学界已颇有名气,有几个大学相继向李正道发出了邀请。宾夕法尼亚州和爱荷华州大学聘请他为副教授,哥伦比亚和密歇根州大学聘请他为助理教授。李正道放弃了宾夕法尼亚州和爱荷华州大学较高职位的聘请,而选择了哥伦比亚大学较低职位的聘请。李正道的理由是,哥伦比亚大学学术和管理水平较高,有助于自己的发展。三年后,1956年,李正道29岁时,成为哥伦比亚大学有史以来最年轻的教授。

  恢复合作

  李正道离开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本来就是想和杨振宁拉开距离。所以,从1953年到1955年他们没有合作过。但他们仍保持着一般的交往和联系,并没有彻底破裂。

  一件偶然的事情,却使李正道又和杨振宁恢复了合作。1953年,杨振宁曾去布鲁克黑文国家实验室工作一年,和米尔斯合作发表了一篇论文《同位旋守恒和同位旋规范不变性》,其中提出了后来十分有名的“杨—米尔斯”规范场方程。

  但是,当时李正道对这篇论文的出发点是否正确持严重怀疑。一次,杨振宁到哥伦比亚大学来看李正道,李把他的看法告诉了杨。经过激烈的讨论,杨同意了李的意见,还共同发表了论文《重粒子守恒和普适规范转换》,署名是李正道、杨振宁。

  这件事使他们重拾合作,这也是他们物理生涯中富有浪漫和神奇色彩的一段。李正道在他的文章《破缺的宇称》中有如下描述:“从1956年到1962年,杨和我共同写了32篇论文,范围从粒子物理到统计力学……合作紧密而富有成果,有竞争也有协调。我们在一起工作,发挥出我们每个人的最大能力。合作的成果大大多于每个人单独工作可能取得的成果。”

  共获诺贝尔奖

  李正道和杨振宁共获诺贝尔奖的合作成果,就是产生在这个时期。

  宇称不守恒的发现,被誉为20世纪物理学中的革.命。这一发现是由李正道先找到突破口的:1956年大约是4月底和5月初的一天上午,杨振宁开车从长岛来纽约哥伦比亚大学看李正道,在李的办公室里进行了讨论。不久,杨振宁要移动他停在街上的汽车,他们就走到街上。把车停好后,由于饭馆都还没开门,他们就近在125街和百老汇大街路口的白玫瑰咖啡厅边喝咖啡边讨论。李正道把最近的工作以及宇称不守恒的突破性想法,统统告诉了杨振宁。

  杨振宁激烈地反对李正道所说的一切。但经过反复的讨论,他逐渐被说服。午饭后,他们回到李正道的办公室,杨已经完全被说服,并表示愿意与李合作。他还提出了一个很重要的建议,就是劝李不要急忙发表上述那篇论文。他说,这是一个非常热门的突破,应该用最快的速度,将整个弱作用领域一下子都占领下来,这样更加完整,有更大的意义。

  李正道觉得十分有道理,同时觉得如有杨振宁的参加,会使整个事情做的更好。

  两人开始了友好的竞赛。他们在大约两周内完成了全部的茁衰变分析,这需要进行大量计算。两人在计算能力上不相上下,都做出了贡献。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推荐资讯
金寨电信公司扶贫日慰问活动
金寨电信公司扶贫日慰
姚李镇开展关爱环卫工人活动
姚李镇开展关爱环卫工
王万喜到城关镇调研工作
王万喜到城关镇调研工
油坊店乡:召开2016年组织工作半年培训会
油坊店乡:召开2016年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