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万象

李政道为什么不回国 李政道与杨振宁决裂事件始末

时间:2017-04-24 14:56:26  

 

  李正道为什么不回国李正道回国定居了吗

  1956年10月,两位年轻的中国籍留美学者李正道(30岁)、杨振宁(34岁)在美国《物理评论》发表文章,提出了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理论,并因这一理论工作于1957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在当今中国,李、杨二人几乎可以说是家喻户晓,这自然与他们的诺贝尔奖得主身份密切相关。不过,考察历史可以发现,其实,在李、杨获诺贝尔奖之前,他们已在国内大名鼎鼎。

  少年得志的李正道、杨振宁

  1956年之前,在物理学界,宇称守恒定律被奉为圭臬。因此,1956年10月李、杨的宇称不守恒理论一经发表,就受到广泛关注,并很快得到物理实验的验证,他们二人也因此幸运地于该理论发表一周年之时获得了诺贝尔奖。获奖速度之快,在诺贝尔奖历史上是极为罕见的。

  正因为李、杨的工作极具创造性、颠覆性,在多种因素的作用下,宇称不守恒理论一经发表,便很快传入中国大陆,李正道和杨振宁也由此进入新中国科学界的视野。

  其实,在1956年10月论文发表之前,这篇论文就已经以预印本的形式在一部分物理学家中流传,而且传入中国。据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学家何祚庥回忆:“1956年国庆前夕,张文裕教授、王承书教授、郭永怀教授、李佩教授乘海船由香港归来。我奉命到深圳的罗湖桥头欢迎他们四位回国服务。由于我的兴趣在粒子物理,而张文裕、王承书和李正道、杨振宁都是往来十分密切的朋友,所以,就自然而然地向我介绍了李正道和杨振宁所做的经典工作。而且,他们给了我一份由他们两位带回来的预印本《关于弱相互作用里的宇称是否守恒的问题》……当时在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的粒子理论工作者纷纷钻研起这一‘唯一’的预印本。”

  从何祚庥的回忆看,1956年10月1日前后,李、杨提出的宇称不守恒理论就已经在国内物理学界传播开了,李、杨这两位年轻的科学家自然也受到了国内科学界的关注。此外,就在当年,李正道荣任哥伦比亚大学全职正教授,杨振宁也于1955年荣任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教授,这在美国学术界也是极为少见的,更何况二人当时还都是中国国籍!如此优秀的青年人才,自然会受到新中国的关注。

  新中国科学界给予高度关注

  1957年1月,美籍华裔女物理学家吴健雄等通过实验证实了李、杨提出的弱相互作用过程中宇称不守恒理论。这一消息传入中国后,在中国物理学界引起了很大的反响。2月18日,吴有训、周培源、钱三强代表中国物理学会分别向李正道、杨振宁、吴健雄发去了贺电:“我们代表中国物理学会对你最近在物理学上取得的卓越成就表示热烈的祝贺,中国的物理学家们为你们的成就感到巨大的赞佩和骄傲,并祝你在今后的工作中取得更大的成就。”这是新中国人方学术组织首次给李、杨发去贺电,从中国物理学会的反应速度之快和电文内容可以窥见,新中国科学界对李、杨的科学成就是非常重视的,同时对国际科学动态也有敏锐的把握,当然,这可能与李、杨二人此时的身份——中国籍旅美科学家——直接相关。

  1957年2月21日,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后改名为原子能研究所)召开“中国留美学者李正道、杨振宁证明宇称守恒定律不是普遍的定律”学术报告会,朱洪元在报告会上介绍了李、杨这项被国际物理学界给与极大关注和重视的新发现,钱三强、赵忠尧、彭桓武、张文裕、何祚庥等物理学家也都作了发言。该所所长钱三强特别指出:“他们合作提出的在弱相互作用过程中宇称不守恒的假设,称得上是原子核物理学中的一个重大发现。”何祚庥的书面发言当时并未发表,1997年何祚庥在整理文稿时重新发现了这一旧作,并收入他的一部文集里。何祚庥从科学方法论的角度阐释了李、杨工作的意义,认为“李正道和杨振宁的工作给予人们的一个突出的印象便是理论上的敢于破除成见的独创精神”,“李和杨的尊重实验事实而又不迷信实验事实的态度正是他们之所以获得成功的最重要原因”。后来,何祚庥再次回顾这段历史时认为,李、杨的这一科学工作是“影响了一代人思维的发现”。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推荐资讯
金寨电信公司扶贫日慰问活动
金寨电信公司扶贫日慰
姚李镇开展关爱环卫工人活动
姚李镇开展关爱环卫工
王万喜到城关镇调研工作
王万喜到城关镇调研工
油坊店乡:召开2016年组织工作半年培训会
油坊店乡:召开2016年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