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在我们普通人的眼中,那场《空城计》才是最能引以为豪的。重头戏出现在1937年3月14日,张伯驹四十岁阴历生日那天,那个年月自然是要开堂会过寿的,但由于河南闹灾荒便改成为河南赈灾义演,地点在北京隆福寺街福全馆。那一天可谓是张伯驹一生中最辉煌的日子,至今海报仍存。当天的报纸出现了这样一个响亮的题目——《伟大的“空城计”》,给出的评价是“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闻”。张伯驹饰葛亮,四大名角儿为他配戏,余叔岩饰王平,杨小楼饰马谡,王凤卿饰赵云,程继先饰马岱,名角毕集,极一时之盛。而且那场《空城计》指名让师父余叔岩配王平并不是随便定的,因为当时众所周知,谭鑫培总共教了余叔岩一出半戏,所谓一出教的还不是主角,而是配角,也就是《失街亭》中的王平,余大师一生只演过三场,可见张伯驹的面子之大。
张伯驹那场《空城计》的缘起或许只是逞公子一时之兴,结果倒无意间让当时的看人们见识了一代名角们最后的辉煌。几个月后“卢沟桥事变”爆发,此后随着时局与岁月的变迁,越来越多的名角退出舞台,再也没有重现过那日的辉煌。关于那场戏,其实不仅留下了海报,也曾留下胶片的影视资料,后来捐给了北京电影学院做研究用。但不幸的是,在1958年北影破四旧清仓时被当做废品付之一炬,着实可惜。我们真应当重视我们的文化!
在女人上,张伯驹并没有他表哥袁寒云那么风流,年轻时也曾留恋妓院一段时间,但自打在上海遇到潘素后他就再也没有过花花公子的行径,而与潘素一生伉俪情深。话说二人的结合还有些巧合,潘素是苏州的大家闺秀,本来已经在上海和国民當一个中将谈婚论嫁了,但张伯驹一次到上海游历无意间发现了潘素,从此便爱上了她,经过一番艰苦卓绝的追求才抱得美人归,但两人的爱情是情比金坚的,共同携手走过了此后几十年的风风雨雨。
1981年,张伯驹、潘素与女儿一家合影
(1982年2月25日,恰逢张伯驹85岁寿辰,张大千的孙子张晓鹰前来探望,潘素抱起张伯驹,拍下了最后一张合影,第二天,张伯驹病逝。)
一年前,偶得张伯驹、黄君坦、张牧石题“杨绍箕孤植小筑图诗书小手卷”,曾写下《高山仰止张伯驹》;前日拍得已故书画家、齐白石弟子王漱石旧藏潘素画、张伯驹题《江天帆影》,又写下了《闲睨古今圭壁双辉——喜得张伯驹、潘素璧合之作‘江天帆影’》。其实,关于张伯驹、潘素二人的书籍、文章很多很多,我的书柜里就有七本。但我觉得,这相关传记类作品有着太多演绎的成份,它们离真实已经太远。近年来,我注意搜集资料,特别是亲身经历者的第一手资料,案头堆起已有盈尺,今天整理成文,希望尽量呈现出真实的张伯驹与潘素。
张伯驹出生贵胄门第,早年与袁克文、张学良、溥侗并列为民国四公子,是集收藏家、书画家、诗词家、戏剧家于一身的旷世奇才。潘素原名潘妃,苏州望族之后,后流落风尘,张伯驹见之钟情,赠联云:“潘步掌中轻,十里香尘生罗袜;妃弹塞上曲,千秋胡语入琵琶。”红袖添香夜读书,张伯驹造就了潘素,同时,也因为潘素,张伯驹才成为了真正的张伯驹。
昨夜星辰昨夜风——张伯驹的四次婚姻
张伯驹在见到潘素之前已有三房妻妾,关于这三位妻妾之事,许多书籍和文章都三缄其口。去年,张伯驹的儿子张柳溪首度露面,讲述“父亲张伯驹的姻缘”,这应该是最真实的版本了。
张伯驹十五六时由养父张镇芳包办娶了安徽亳州女子李氏,她父亲曾任安徽督军。在嫁给张伯驹之前两人并没有什么交往,更谈不上什么感情,张伯驹是在不愿意、不甘心的情况下和她结合的,她没有让张伯驹欣赏、爱的条件,也不能侍候、照顾张伯驹的生活,所以她和张伯驹一直没有建立起真正的感情,而且结婚多年也没有生儿育女。1939年他故去时,张伯驹都没回天津家里。 2/5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