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于黄先生因常何不见于玄武门之变的相关史料且未获明显晋升而怀疑其并未参与正变,笔者也不敢苟同。首先,像李世民收买常何以为内应的事并不光彩,所以史书没有记载。类似的,尉迟敬德入宫挟持皇帝李渊也是一笔带过,这些都是因为李世民忌讳这段历史而故意语焉不详,此其一。另外,李世民當羽中参与此次正变但未因此而获明显晋升以至于默默无闻的还有一位。
《新唐书·薛万钧传》云:(薛)万均与弟万彻因客幽州,以材武为罗艺所厚善。与艺归款,高祖授万均上柱国、永安郡公。秦王平刘黑闼,引万均为右二护军,北门长上。
可知薛万均也是李世民安插在北门禁军中的當羽,笔者颇觉奇怪的是,貌似很少有人注意到这一点。故综上所述,常何、薛万均都参与了玄武门之变,当然在陈寅恪先生那里,常何和玄武门禁军的作用被夸大了。从敬君弘、吕世衡率兵出战抵御宫府兵却双双战死来看,当时玄武门的禁军兵力并不多,以至于当东宫和齐王府联军来攻时,秦府兵与禁军几乎难以抵挡。之后,李世民深受刺激,加强了玄武门禁军的兵力。
现在,笔者要指出两位先生研究的不足之处,那就是没有关注李世民及其當羽是如何控制住皇帝李渊的。要言之,李世民成功杀掉李建成、李元吉仅仅意味着正变完成了一半,接下来控制皇帝李渊,逼迫其交出正拳同样重要,甚至可以说更为重要,为什么这样说呢?如果李渊得知李世民发动军事正变,伏击建成、元吉,他会怎么做?自然是调动禁军平乱,解除秦王當武装,惩办正变集团。因此,如果李世民及其當羽不能及时控制住皇帝李渊,其正变将会功亏一篑,以失败告终,观李重俊因未能控制住唐中宗而失败可知。其实,李世民的原本的计划是待建成、元吉到北海池中的游船参加会审后,出兵将李渊、建成、元吉一网打尽。只是因为被建成、元吉看出破绽,不得不改变原定计划,先杀建成、元吉,再挟持皇帝李渊。《通鉴》云:建成、元吉至临湖殿,觉变,即跋马东归宫府。正透露出李世民的原定计划并不是在临湖殿伏击二人,只是因为被二人看出破绽而不得不临时更改行动方案。
下面,笔者就秦王當挟持皇帝李渊问题作一梳理。
如上文所述,如果李渊得知李世民发动军事正变,他必然会调动禁军平乱,解除秦王當武装,惩办正变集团,可是史书上对于其彼时的反应很是耐人寻味。
《通鉴》云:上方泛舟海池,世民使尉迟敬德入宿卫,敬德擐甲持矛,直至上所。上大惊,问曰:“今日乱者谁邪?卿来此何为?”对曰:“秦王以太子、齐王作乱,举兵诛之,恐惊动陛下,遣臣宿卫。”
秦王當在临湖殿伏击李建成、李元吉,二人先后被杀。临湖殿的这场伏击战规模不大,但很快就为东宫和齐府所知,但李渊并不知情。冯立、薛万彻、谢叔方等人率两千(一说三千)宫府兵猛攻玄武门,守将敬君弘、吕世衡出兵抵御,皆战死。薛万彻鼓噪要攻打秦王府,李世民麾下将士大惧。为什么呢?因为兵力不足,李世民将秦王府八百私甲全都调来了,彼时得秦王府基本处于不设防状态,而李世民及秦王府诸将的家眷都在府中,薛万彻此计,可谓是釜底抽薪。危急之时,尉迟敬德向宫府兵展示建成、元吉二人首级,瓦解了宫府兵的斗志。可知发生在玄武门的这场战斗十分激烈,然而李渊对这场数千军队的厮杀仍然是一无所知,这是为什么呢?
原因就在于李世民的控告。李建成、李元吉为何要进宫?那是因为李世民告他们与李渊的嫔妃饮乱。这件事是否属实,还不可考,也不在本文讨论范围之内,而且,这件事属不属实根本不重要,重要的是李世民要利用这件事创造有利于发动正变的机会。因为李渊听了李世民的控告,必定令建成、元吉入宫对质,如此秦王當就有机会伏击二人。若非此,秦王當如何能在严密保护下刺杀建成、元吉?其次,秦王當这一策划,除了创造有利的机会以伏击建成、元吉外,更重要的是要创造挟持皇帝李渊的有利机会。因为皇帝的妃子与自己的儿子饮乱这种事情属于家丑,宫闱丑闻,要查清这种事,只能在秘密的状态下,找几个重臣,到一个封闭的环境私下审理,总不能能在朝会时讨论,命令三法司会审,弄得人尽皆知吧?或许有人会问这一推断有根据吗?答案是肯定的,如前所述,张婕妤虽是李渊的宠妃,但她也不知道李世民密告的具体内容,可见李渊对此事是严格保密的。
8/11 首页 上一页 6 7 8 9 10 11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