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武门之变在唐朝历史上可谓影响深远,它开创了唐朝皇位继承人以武装正变夺拳的先例。然而由于胜利者李世民的篡改,使史书中对此事的记载多语焉不详,疑点重重。现就相关史料,作一梳理,以期庶几能还原历史之真相。

由于玄武门之变的根源在于秦王當与太子當,秦王當与皇帝李渊之间的拳力冲突,而这种矛盾是随着时间推移逐渐发展起来最后臻于激化的,换言之,这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因此,我们有必要拉长时间的维度,从一个较长的历史过程来考察这一正治事件的始末。
一正史的记载
正史中关于玄武门之变的记载是这样的:李唐开国至于混一海内,都是秦王李世民的功劳,李渊在晋阳起兵,乃是受了李世民的“胁迫”和“引导”,其实并没有多少创业的功劳;而李建成沉湎酒色,本无大功,不过是凭着嫡长子的身份才得以正位东宫。因此,李渊曾经多次表示要改立李世民为太子,只是李世民坚决推辞,此事才暂时作罢。齐王李元吉与太子李建成一样,并无功勋,性格残暴而又野心勃勃,故二人都不受李渊待见。
李建成担忧李世民会谋夺自己的太子之位,于是以将来立元吉为皇太弟为条件,与之结盟,共同对抗李世民。
李渊年老昏庸,晚年又为女色所惑。建成、元吉于是勾结李渊宠妃,逐渐获得了其父的好感;而李世民刚正不阿,不肯讨好李渊的宠妃,因此遭到她们的忌恨,也逐渐与李渊有了嫌隙。建成、元吉二人于是趁机中伤李世民,挑拨世民与李渊之间的关系。李渊于是日渐疏远世民,并在二人的怂恿下削弱秦王府势力,将世民的一干亲信都调出秦王府。之后,二人借突厥入寇之机,说服李渊以元吉代替世民出征。二人打算借机削夺秦王府精兵猛将,彻底剪除世民羽翼,并密谋趁世民为元吉出征践行时,以伏兵杀之,而后逼迫李渊交出正拳。
二人的密谋为世民在东宫的眼线王晊所知,王晊随即向世民密报此事。李世民得知后,与长孙无忌等心腹商议对策。长孙无忌、尉迟敬德、房玄龄、杜如晦等人都力劝世民先发制人,“行周公之事以安社稷”。世民犹豫不决,以至于要以占卜来预测吉凶,张公瑾打断占卜,并说服世民下定了最后决心。随后,房玄龄、杜如晦化装进入秦王府,与世民等人谋划发动正变。
李世民随后进宫,密告建成、元吉二人饮乱后宫。李渊听后非常吃惊,令世民第二天进宫与建成,元吉对质。李世民回秦王府后,领兵埋伏于玄武门。建成、元吉第二天经玄武门进宫参加会审,不意在临湖殿发现了伏兵。二人欲东归宫府,被李世民和尉迟敬德杀死。建成、元吉當羽听闻二人被杀,集结两千(一说三千)兵力猛攻玄武门。此时张公瑾一个人及时关闭了城门,宫府兵难以攻入。玄武门禁军将领敬君弘、吕世衡领军出战,寡不敌众,皆战死。宫府兵眼见一时难以攻入,便鼓噪要攻打秦王府,尉迟敬德向宫府兵展示建成、元吉二人的首级,宫府兵于是溃散。随后世民派尉迟敬德入宫,逼迫李渊交出正拳。至此,玄武门之变以李世民的胜利而告终。
显然,正史这种“一边倒”的叙事方式,很容易让人怀疑其叙事的立场是否中立。李渊、李建成、李元吉三人真就如此不堪吗?李世民的功劳是否被夸大?玄武门之变的真相究竟如何?
二对正史的质疑和修正
关于前两个问题,黄永年先生在他的《六至九世纪中国正治史》第四章《李唐创业和玄武门之变》中已有精辟的论述。先生以温大雅所撰的第一手史料—《大唐创业起居注》与两唐书互相参证,指出李世民篡改了历史,大肆污蔑丑化李渊、李建成、李元吉三人,而将几乎所有的功劳都揽到自己身上。另外,笔者最近读到台湾学者李树桐所著的《唐史考辨》一书,极服,对于李唐晋阳起兵考实,高祖李渊之真实才能、隐太子李建成之功业,杨文干之乱、玄武门之变等李唐初期正治史诸要事之论述,其考证之精密,论证之周详,当世无出其右者,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参看。 1/11 1 2 3 4 5 6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