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历史故事

玄武门之变的真实历史 揭秘真实的玄武门之变背后内幕

时间:2017-04-19 09:53:59  

  接下来,我们再看看李世勣。如陈寅恪先生在《论隋末唐初所谓山东豪杰》一文中所论,李世勣为山东豪杰之领袖,在唐(李渊)、郑(王世充)、夏(窦建德)逐鹿中原之际,实具有举足轻重之势,其所代表之山东豪杰更为可与关陇六镇集团相匹敌之武力集团。因此,李世勣的出身决定了其在李唐正拳中必然占有重要地位,故其与李靖一样,根本不需要冒险参与秦王當与太子當之间的殊死搏斗。其未曾参与玄武门之变,可证其并非李世民當羽。故李世民不可能就如此机密之事向其征求意见,这样做也会引起太子當甚至李渊的怀疑。要言之,这样做既太冒险又很愚蠢,此其一。另外,世勣与李靖一样,彼时并不在京师(任行军总管),左右不了京城局势,李世民向他问计是没有意义的。所以李世民向世勣也不是事实。

  总而言之,所谓李世民向李靖、李世勣问计一事,纯属无稽之谈。对李靖感兴趣的朋友可参考拙文唐朝第一名将-李靖-知乎专栏

  3玄武门之变经过考

  (1)玄武门之变出自李世民當羽之“逼迫”

  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在很大程度是受了长孙无忌、尉迟敬德、房玄龄、杜如晦等秦府當羽之“逼迫”。对此,司马温公可谓有敏锐的洞察力。

  《通鉴》载温公对玄武门之变的评论,云:立嫡以长,礼之正也。然高祖所以有天下,皆太宗之功;隐太子以庸劣居其右,地嫌势逼,必不相容。向使高祖有文王之明,隐太子有泰伯之贤,太宗有子臧之节,则乱何自而生矣!既不能然,太宗始欲俟其先发,然后应之,如此,则事非获已,犹为愈也。既而为群下所迫,遂至蹀血禁门,推刃同气,贻讥千古,惜哉!夫创业垂统之君,子孙之所仪刑也,彼中、明、肃、代之传继,得非有所指拟以为口实乎!

  可知温公观察到李世民发动正变出自“群小”之逼迫,此外,他还注意到了此次正变与此后唐朝历次中央正治革.命之间的关系,批评李世民作为创业垂统之君,给后世子孙开了一个很不好的先例,亦可见其洞察力。但他采信两唐书对李渊、李建成的污蔑歪曲,则不可不谓为败笔。

  笔者下面通过几个具体例子来印证这一判断。《通鉴》云:秦府僚属皆忧惧不知所出。房玄龄谓长孙无忌曰:“今嫌隙已成,(中略)莫若劝王行周公之事以安家国。(中略)无忌曰:“吾怀此久矣,(中略)谨当白之。”乃入言世民。世民召玄龄谋之,玄龄曰:“大王功盖天地,当承大业;今日忧危,乃天赞也,愿大王勿疑!”乃与府属杜如晦共劝世民诛建成、元吉。

  可知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很早就力劝李世民先发制人了,但世民犹豫不决。后来李元吉意图借出征突厥之际,彻底剪除世民羽翼,形势更加严峻。李世民虽然知道不能坐以待毙,但迫于巨大的风险和道德压力,仍然犹豫未决。在这种情况下,长孙无忌、尉迟敬德、房玄龄、杜如晦、张公瑾等人采取了各种手段“逼迫”李世民先发制人。(如前所述,所谓的王晊密告建成、元吉二人意图借践行之际除掉李世民纯属无稽之谈,但此事有可能出自长孙无忌等人的指使)

  《通鉴》纪其事,云:世民以咥言告长孙无忌等,无忌等劝世民先事图之。世民叹曰:“骨肉相残,古今大恶。吾诚知祸在朝夕,欲俟其发,然后以义讨之,不亦可乎!”敬德曰:“(中略)大王不用敬德之言,敬德将窜身草泽,不能留居大王左右,交手受戮也!”无忌曰:“不从敬德之言,事今败矣。敬德等必不为王有,无忌亦当相随而去,不能复事大王矣!”世民曰:“吾所言亦未可全弃,公更图之。”敬德曰:“(中略)且大王素所畜养勇士八百馀人,在外者今已入宫,擐甲执兵,事势已成,大王安得已乎!”

  尉迟敬德、长孙无忌声称如果李世民不采纳他们的建议(先发制人),他们将离开秦王府;而尉迟敬德为了进一步“要挟”世民,私自调动秦府私甲八百余人进宫,造成“箭在弦上,不得不发”的态势,意欲“迫使”李世民同意发动正变。

  但李世民仍然犹豫未决,竟然要通过占卜预测吉凶,被张公瑾打断,最终使李世民下定了决心。

  然而房玄龄、杜如晦二人此时被李渊贬出秦府,并不知情,仍然担心李世民下不了决心,于是以“激将法”激使世民下定决心。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推荐资讯
金寨电信公司扶贫日慰问活动
金寨电信公司扶贫日慰
姚李镇开展关爱环卫工人活动
姚李镇开展关爱环卫工
王万喜到城关镇调研工作
王万喜到城关镇调研工
油坊店乡:召开2016年组织工作半年培训会
油坊店乡:召开2016年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