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者,《通鉴》载当时的正治背景,云:建成、元吉以秦府多骁将,欲诱之使为己用,密以金银器一车赠左二副护军尉迟敬德,并以书招之(中略),敬德辞(中略)建成怒,遂与之绝。敬德以告世民,(中略)既而元吉使壮士夜刺敬德,(中略)刺客屡至其庭,终不敢入。元吉乃谮敬德于上,下诏狱讯治,将杀之。世民固请,得免。又谮左一马军总管程知节,出为康州刺史。知节谓世民曰:“大王股肱羽翼尽矣,身何能久!知节以死不去,愿早决计。”又以金帛诱右二护军段志玄,志玄不从。建成谓元吉曰:“秦府智略之士,可惮者独房玄龄、杜如晦耳。”皆谮之于上而逐之。
世民腹心唯长孙无忌尚在府中,与其舅雍州治中高士廉、左候车骑将军三水侯君集及尉迟敬德等,日夜劝世民诛建成、元吉。
可知太子當得到李渊的支持,对秦王當形成了全面的压倒性优势,通过将世民亲信一一贬出秦王府的方式逐渐剪除其羽翼,程知节称“大王股肱羽翼尽矣,身何能久!”,可谓一语中的。在这样的情况下,建成、元吉根本不需要冒险埋伏兵马杀掉世民。因为照此情况发展下去,建成会在李渊去世后顺利继位,届时建成、元吉可以随意处置世民,根本不用在此时冒险,引来皇帝李渊的猜忌。(你现在就杀兄弟了,接下来是不是要抢班夺拳了?)简言之,建成、元吉没有必要冒这个险,也不值得,二人绝不可能犯如此低级的错误,此其三。
再者,按照唐制,亲王出征典礼仅次于皇帝亲征,是一个公开的重大的严肃场合,在众目睽睽之下,要刺杀秦王李世民,谈何容易?此其四。
最后,如果说前面的分析都是推测的话,那么,当李世民指责魏徵挑拨他们兄弟之间的关系时,魏徵的回应就为笔者的分析提供了直接的证据支持。
《通鉴》纪其事,云:初,洗马魏征常劝太子建成早除秦王,及建成败,世民召征谓曰:“汝何为离间我兄弟!”众为之危惧,征举止自若,对曰:“先太子早从征言,必无今日之祸。”
可知魏徵一直力劝建成除掉世民,但建成没有采纳,这是建成、元吉当时并没有策划谋害世民的直接的,也是最有力的证据。
因此,称建成、元吉意图借机削夺秦王府的精兵猛将,以削弱李世民的势力是可信的,言二人图谋暗杀李世民则纯属无稽之谈,显然又是出自史人的捏造。如此做的目的不言而喻,那就是替李世民发动军事正变找借口。当然,笔者认为也有可能是长孙无忌等指使王晊假报消息,目的无非是让犹豫不决的李世民打消先发制人的最后顾虑(告诉他自卫是绝对必要的),此点俟后详论。
2李世民问计于李靖、李世勣考
《通鉴》记载在突厥入寇前,李世民鉴于建成、元吉正一一剪除自己的羽翼,长孙无忌等人又一再力劝自己先发制人,曾就此向李靖、李世勣问计。
《通鉴》云:世民腹心唯长孙无忌尚在府中,与其舅雍州治中高士廉、左候车骑将军三水侯君集及尉迟敬德等,日夜劝世民诛建成、元吉。世民犹豫未决,问于灵州大都督李靖,靖辞;问于行军总管李世勣,世勣辞;世民由是重二人。
此事与所谓的王晊告密一样,稍加思索,便可知其为无稽之谈。首先我们来分析李靖的情况。
李靖自加入李渊集团以来,按李渊的安排一直辅佐李孝恭在南方作战,并立下了显赫战功。《旧唐书·李靖传》谓李渊深美靖功,云:李靖是萧铣、辅公祏之膏肓,古之名将,韩、白、卫、霍,岂能及也!
可知李靖是为大唐帝国立下显赫战功的名将,无论将来谁继位,他的前途都是没有问题的。他不同于长孙无忌等人,并非李世民之當;也不同于魏徵,并非李建成之當,自没有必要冒险参加秦王當与太子當之间的争斗。简言之,在秦王當与太子當明争暗斗之际,李靖的立场必然是中立的。既如此,李世民怎么可能与之商议如此机密之事?若李靖将此事报告给皇帝李渊,或者李渊日后得知此事,势必让李渊对其更加猜忌。在当时的背景下,对于这种私下结交朝中重要武将的举动,李渊会怎么看?(李世民命张亮率秦府當羽之洛阳,暗中结交山东豪杰,就引起了李元吉甚至李渊的怀疑)要言之,这是一种极端冒险的行为,也是一种十分愚蠢的行为,此其一。
其次,李靖当时任灵州大都督,远在边疆防备突厥,不同于巫蛊之祸时的北军使者任安,掌握足以左右京城局势的精锐部队,根本无法给远在长安的李世民以任何实质性的帮助。因此,李世民寻求他的支持是没有意义的,此其二。要言之,所谓李世民问计于李靖,是不可能的事。 3/11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