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历史故事

王阳明著作有哪些 王阳明心学精髓60句

时间:2017-10-18 14:06:33  

  阳明一生的几次思想嬗变实在与其生活、求学、为人经历密不可分,只有读过《年谱》稔知其人后才能知晓其文字中的微言大义,对其思想有更为全面和真切的了解。

  四、晚年思想的光辉——《王阳明全集》之《大学问》

  吴光、钱明等编校浙江古籍出版社2011年出版

  一位思想家晚年的思想往往是其一生的学术总结与升华,若要了解阳明晚年思想,则不可不读《大学问》。据《年谱》记载,嘉靖丁亥,王阳明时年五十六岁,征思田,过南昌,将出发,讲授《大学问》于明伦堂,由大弟子钱德洪记录。《大学问》代表了王阳明晚年的重要思想,体现了阳明与宋学精神内在的高度契合,也再次切实展现了他为学的诚意和工夫。在《大学问》中,王阳明对于万物一体之仁、明明德、亲民、格、致、诚、正等均有评述,总体说来却是借《大学》之绸丝,缝自家之衣衾。其中多处说理均明了直捷,如说至善:“……后之人惟其不知至善之在吾心,而用私智以揣摩测度于其外,以为事事物物,各有定理也;是以昧其是非之则,支离决裂,人欲肆而天理亡,明德亲民之学遂大乱于天下。……”

  五、随处可读的“全集”——《阳明先生集要》

  王守仁原著(明)施邦曜辑评中华书局2008年版

  相对于《王阳明全集》的完备来说,施邦曜辑评的这本集要相对浓缩,但重要内容如《年谱》、《传习录》、《大学问》、《答顾东桥书》、《朱子晚年定论序》等尽收于内,且首次对王阳明的文献资料进行了整理分类,凡三编十五卷,其中理学编四卷,经济编七卷,文章编四卷。中华书局2008年出的版本分上下两册,携带方便,恰如施邦曜在序中所说:“每读先生之书,不啻饥以当食,渴以当饮,出王与俱。然行役不常,苦其帙之繁而难携也,因纂其切要者,分为三帙……便储之行笈,时佩服不离。亦以见先生不朽之业有所独重云。”

  此外,施邦曜的大量眉批包涵了其对阳明及后学的品评,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六、绕不开的象山与禅——《陆王学述》

  徐梵澄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年版

  阳明心学遥承陆象山之学,直接孟子,可谓其来有自。如果说阳明体悟得心学而后证诸四书五经,那么陆象山心学对于他则有着更为直接的启迪。因此,若要从思想脉络理出阳明思想的源头,那么陆象山便怎样也无法绕开。从某种层面说,欲深入了解王阳明,则不能不对陆象山有所了解。徐梵澄先生的《陆王学述》恰好做了这方面的工作。书中对陆象山的学术、朱陆论争以及陆王的同殊均做了一些梳理,多有精到的点评。如说象山:“自来批评象山者,谓其失在粗。粗是说未能入细。然粗可存大体而不失于琐屑。细则难于改变为广大,久远。”

  徐先生学贯中西,精通哲学和宗教,因而在分析陆、王思想的时候也难免会不经意地羼入一些比较,尤其在谈到阳明与禅学的关系时,颇发了一篇宏论。阳明本来就有出入佛学的经历,并且客观上来讲渊源不浅,一则体现在《年谱》中关于他的一些轶事,一则体现在他的“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与禅宗“人人皆可成佛”之间千丝万缕的关系。徐先生在书中对此进行了一番梳理,并将阳明由佛返儒后对待佛学的态度分析得十分透彻,要而言之即是“我所悔的”。

  七、圣人身后,桃李芬芳——《明儒学案》

  黄宗羲著/沈芝盈点校中华书局2008年版

  黄宗羲,儒林多称其梨洲先生,是明清之际的大学者、大思想家,《明儒学案》是其代表作之一。在《明儒学案》中,梨洲先生对有明一代的儒林巨擘如吴与弼、陈白沙、王阳明等依流派而分,专门立学案来叙述,以材料举证和评点结合的方式精准地表现了每一个学者的思想要点,还对各流派进行了细致地梳理和分述。全书共列十七个学案,涵盖了明代二百多个学者,但总体却是围绕阳明心学的发展演变来展开。

  其中卷十“姚江学案”中对王阳明的叙述有许多独到的见解,后世论阳明多引用其说,如其对阳明的“三变”说(包括前后两个“三变”)便已深入人心。此书对王学之前各家的吸收,其他书里或也有涉及,然而此书更大的价值,却在于对整个王学支流的细致梳理和介绍,书中自卷十一至卷三十六,详细介绍了浙中王门、江右王门、南中王门、北方王门、粤闽王门、泰州学派等。本书可用以借鉴了解阳明后学对其的继承与发展,也可体察出后学们逐渐偏离阳明主旨走向狂禅而流弊滋生终于导致王学式微的痕迹。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推荐资讯
金寨电信公司扶贫日慰问活动
金寨电信公司扶贫日慰
姚李镇开展关爱环卫工人活动
姚李镇开展关爱环卫工
王万喜到城关镇调研工作
王万喜到城关镇调研工
油坊店乡:召开2016年组织工作半年培训会
油坊店乡:召开2016年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