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次采访后,有人给他递了一张纸条,说:“陈老师,你这样说来说去,是要退步的。”
于是,有了《退步集》。一语双关,不仅自云“退步”,更是对百年中国诸多领域种种“进步观”的省察和追问。
“我嚷嚷半天,临到离开,发现我错了:哪有教育问题啊,全是拳力问题!”
而面对大规模的城市建设将城市原有的文化生态和历史记忆摧毁殆尽,他痛心疾首:“江南水乡没有了!”
当年梁思成目睹北京古建筑的被大规模拆毁,肝肠寸断:“拆掉一座城楼,像挖去我一块肉。剥去了外城的城砖,像剥去我一层皮。”
从《纽约琐记》到《退步集》,从《退步集》到《荒废集》,人皆以为他辗转腾挪,进退自如,但正文反作,未尝不是一种黑色幽默和巨大的反讽。
陈丹青曾说:他们一旦看见一个不愤怒,不骂人的陈丹青,就觉得这不是陈丹青了!
但“议论既多,谤亦相随”。
某杂志曾经登过一篇文章《我不喜欢陈丹青》,作者列出了三个理由。
记者拿这件事去问他,他说这篇文章我读过,我没有意见,希望他是对的。我瞧着这些批评,就像看见我年轻时。
在很多人眼里,觉得骂人渐少的他已经不再是那个振臂一呼、应者云集的意见领袖了。锋芒渐褪,温良恭俭让不应属于他。
他不辩一词。波涛汹涌也罢,清流激湍也罢,不过是江河的两种外在形态,一路向前,未曾中途易辙。
命硬学不来弯腰的人,毁誉参半,笑骂由人,亦如郑板桥笔下的竹: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5
人常道:“佛畏因,人畏果”。佛知果报,所以为了避免恶果,首先杜绝恶因;而人,是一种吃到苦果才会去悔不当初的动物,甚至,造成恶果,吃到苦果,有的仍执迷不悟。
无论是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一个人,一定要像人,不能活出鬼的样子,信口雌黄,满身戾气,或者出卖良心,底线全无,把自己扭曲得面目全非,背离了人的属性。
但在一个快速裂变的时代,被同化,被异化,甚至被妖魔化,都是易如反掌的事情。
因此他说,不从众,保持独立人格,坚守个人的价值观,这在中国,非常难。
所幸,他的“阵地”一直在。
“我为什么喜欢鲁迅?他骂人、斗争,不买账,一辈子叫板,但是孝顺、善良、心软。”
大情大性的人,总是有着“水深火热”的爱与憎。
他从不自诩是个“文化人”、“知识分子”和“艺术家”,尽管他的画作拍出过天价,尽管他的言论一纸风行。
他更在意的评价是:这是一个活出了一口真气的人。
有人说,人一辈子最珍贵的品质其实就两样:一是热血,一是天真。
得大天真者未必是火眼金睛,世事洞明的人,而是《皇帝的新装》中那个唯一说了真话的孩子。
故,所谓“狷狂”,不过是良知犹在,赤心未泯罢了。
陈:陈丹青当然有才气了。当年画《西藏组画》,无人不晓。陈丹青绘画行,他的文章写得也很好。其实他的知名度,在广度上来讲,他的文章比他的绘画影响更大,绘画只限于绘画界,他的文章突破了绘画界,我觉得陈丹青做得都是对的。只有一点是他错了,就是他在美国时间太长了,这一点他错了。他是中国艺术人物,我可以保证西方绘画史不会记载陈丹青一笔。 5/6 首页 上一页 3 4 5 6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