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娱乐新闻

陈丹青退出中国国籍 如何评价陈丹青这个人

时间:2018-12-18 17:27:33  

 

  他是命硬学不来弯腰的人,毁誉参半,笑骂由人,亦如郑板桥笔下的竹: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作者:荠麦青青

  洞烛幽微,发掘名人世界的人性之光

  台湾画家蒋勋曾在《孤独六讲》里说,“从群体、类别、规范里走出去,需要对自我很诚实,也需要非常大的勇气。”

  这种对“自我”的诚实,且卓尔不群的勇气,有时不亚于壮士断腕。

  因代价不菲,少有人为。

  但陈丹青是个例外。

  1

  父亲当年给他取名,用意深藉——留取丹心照汗青。

  他自幼便喜欢画画。4岁时,由于父亲被打成“右派”,家里的书籍、画册悉数被抄,父亲遂领着他到公园、马路去画。举凡风景人物,他均临摹得栩栩如生。

  儿时的陈丹青与母亲

  1968年,陈丹青14岁,刚进初中,便随美术教师学习油画。他曾登上脚手架,在几米巨幅的铁皮和墙面上画了两年,画出120张领袖画像。

  初中他只上了两年。十年浩劫的开始,让他和千千万万的学子被迫中断了学业。

  少而未壮,16岁的陈丹青成为了一名“知青”。

  在派出所,他眼看自己的名字在户口簿上被一笔勾销,之后,远离故乡和亲人,辗转于赣南与苏北条件恶劣的农村:“那是很绝望的一个记忆,我觉得全部黑下来了。”

  “我记得一晚上几乎醒着的。几斤重的老鼠,整夜在我们被子上窜来窜去。”

  第二天早晨下雨,雨点砸在瓦片上,没有任何诗意可言。

  青年陈丹青,一股书卷气

  一夜之间,他仿佛就完成了一个匆忙的过渡,成为一个被命运强行摁住,举行了成年人礼的大人。

  16年前全是大都市的记忆,16年后,他“下地插秧,一边插,一边手指缝渗血,山里的地,是沙地。伸到水田里晃晃,血迹淡了,继续插秧……”

  唯一的快乐是,插秧回来,他躺在蚊帐里读普希金。

  肉体沉重,灵魂轻飏。

  以艺术消解痛苦,成为他唯一的救赎。

  陈丹青自画像

  1973年,陈丹青辗转又到了苏北的农村接受锻炼。

  在将近一年的时间里,他蹲在村办的骨灰盒厂画了近千个骨灰盒。

  那是他第一次那么切近地接触“死亡”,浅灰色的阴云盘桓在他20岁的天空。

  不久,他被调到江西出版社参加连环画学习班,天天画连环画,让他开心至极。

  当年,陈丹青一口气出了《边防线上》《飞雪迎春》等三四本连环画。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推荐资讯
金寨电信公司扶贫日慰问活动
金寨电信公司扶贫日慰
姚李镇开展关爱环卫工人活动
姚李镇开展关爱环卫工
王万喜到城关镇调研工作
王万喜到城关镇调研工
油坊店乡:召开2016年组织工作半年培训会
油坊店乡:召开2016年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