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丹青的连环画作品
初露峥嵘,他接着被调到省里参加油画创作班,开始画革.命油画,尽管才情卓然,但不久又被“打道回府”。
1975年,陈丹青插队已整整6年,好不容易争取到了一个南京商业局招收的装卸工名额。
表填完,体检通过,最后一分钟被否决。
因为他是上海知青,招了他,就占了南京知青的名额。
他眼睁睁地看着那些幸运儿奔赴各自的新天地,他淋着大雨赶回去,为此发高烧大病一场。
从1970年到1978年,在农村插队的这八年,“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在极其恶劣的生活环境中和艰苦异常的劳动之余,他一直坚持绘画。
他的诸多作品在当时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成为名声大噪的“知青画家”。
陈丹青的准考证
1978年他考上中央美院油画研究生班。当时他已经25岁,人家让他填写学历:“我就填小学毕业。他们说不可以这样填,你是同等学历,但我坚持这样填。”
在美院,他师从诸大家,学养懿范皆有所获。他忆及靳尚谊教授讲什么是学术。
“靳先生忽然伸出右手掌:你们看,手!皮下面是肉,肉里面是筋,是骨头。你画这只手,就要画出皮、肉、筋、脉、骨!”
“画虎画皮难画骨”。为了画出那种纤毫毕现的神韵,他将自己变成一心面壁的苦行僧。
1980年,陈丹青二次进藏体验生活,创作了七幅油画,后来统称为《西藏组画》。
陈丹青作品《母与子》
陈丹青作品《康巴汉子》
“我记得在七平方米的小房间里画那些画,光线差,黄昏就挪到门口,就着过道的光继续画……”
陈丹青的《西藏组画》,以高度的写实描绘出藏民的日常,避免了泛英雄主义、革.命主义的壮怀激烈,画作公开后,引起了巨大的轰动。
在特殊的历史年代,他公然摒弃虚假浮夸的画风和一统江湖的“苏式传统”,还原艺术的真诚,这样的创举在当时的画坛尚属首次。
《西藏组画》奠定了其在中国美术里程碑式的历史性地位,被誉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现实主义经典之作,并扬名海内外。
陈丹青作品《牧羊人》
陈丹青作品《朝圣》
2
1982年初,即将迎来而立之年的陈丹青移居纽约。这个国际化的大都市给了他无比开阔的视野,也让他在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之下,进一步拓宽与丰富了创作题材与风格。
但在国内如日中天的名气到了异国他乡,并没有给他带来巨大的助益,他需要在“蛮荒之地”重新开疆拓土。 2/6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