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年代不同人用不同的方式书写着自己的婚恋传奇!茅盾和妻子孔德沚也是如此!在茅盾和孔德沚从相恋到白头的漫长的夫妻生涯中,有风有雨,有阳光有彩霞,而更多的是他们共同理想照耀下的相濡以沫、患难与共的平凡日子。
有趣的是茅盾和孔德沚结合的过程中。茅盾是学贯中西举世闻名的文学巨匠,而他的妻子当初却是一个目不识丁孤陋寡闻的女子。当时在很多人看来这极不般配的两个人,不仅携手走完了他们那漫长的人生旅程,而且感情还非常之深。可以说,茅盾先生和孔德沚的爱情,可以作为他们那一辈文人的光辉典范。
一
茅盾和孔德沚都是浙江桐乡乌镇人,茅盾祖辈经营纸店,父亲是中医,孔德沚祖上开蜡烛坊和纸马店。
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1896年7月4日出生于浙江省桐乡县乌镇观前街,是我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和文化活动家以及社会活动家,五四新文化运动先驱者之一,我国革.命文艺奠基人之一。茅盾的父亲沈永锡深受维新思想影响,是位远近闻名的中医;母亲陈爱珠是一个读过不少书,既具有新思想又能相夫教子的贤妻良母。沈德鸿的父母十分重视对儿子的教育,小德鸿还没到5岁,父亲沈永锡就教他读了《字课图识》、《天文歌略》、《地理歌略》等新式书籍,以及《三国演义》、《红楼梦》、《西游记》、《封神榜》等文学读物和一些翻译过来的西方名著。母亲陈爱珠则根据《史鉴节要》自编历史课本,教儿子了解中国的过去。在父母的熏陶下,沈德鸿的心里很早就埋下了热爱文学的种子。
就在沈德鸿正以童稚的好奇心从书籍中吸吮丰富的营养时,家人却给他定下了娃娃亲。沈德鸿的祖父沈恩培与同在乌镇的孔繁林交情莫逆,两人常常在一起相聚交谈。孔繁林有一个4岁的小孙女儿。一天,沈恩培带着孙子德鸿到一位亲戚家聊天。不一会儿,孔繁林抱着孙女也来到这里。老友相见,自然是天南海北地聊了起来。正聊着,沈恩培的那位亲戚,突然指着在一起正玩得开心的两个小朋友,对沈恩培和孔繁林说:“你们两家订亲吧!你们本来是世交,又门当户对,二位又是挚友,要是结为秦晋之好,岂不美哉!”
沈恩培和孔繁林相互对视了一下,都哈哈大笑了起来,当即点头称是。沈恩培的那位亲戚其实只是突发奇想的说笑,心里并不在意两家是不是真的愿意。不料沈、孔两家却很认真。沈恩培和孔繁林回家各自跟家人商量后,真的就给沈德鸿和孔德沚两人订了“娃娃亲”。
既然已经订了亲,富有维新思想的沈永锡便郑重其事地托请沈家的那位亲戚告诉孔家,要孔家教女孩识字读书,不要缠足。哪曾想思想守旧的亲家根本没把沈家的话当一回事儿,不但不让女孩儿读书,而且还给她缠了足,幸亏缠足的事被女孩寡居在娘家的大姨发现,当场扯掉了缠足的布条,女孩儿才没有缠成足。
不过,足虽没缠,但书照样是没念。女孩儿7岁时,沈永锡捎信给孔家说,女孩儿可进镇上刚办的女塾念书了,如果经济上有困难,将来的嫁妆可以随便些,读书的钱不能省。可孔家就是不听,坚持不让女孩儿念书。而沈永锡捎信后没多久就病故了,孔家就更不把亲家的话当回事儿。
1913年,17岁的沈德鸿在母亲和表叔的支持下,考入了北京大学文科预科班。3年后,沈德鸿以优异的成绩从北大毕业,经人介绍到了上海商务印书馆工作。商务印书馆是当时中国最大的出版企业之一。沈德鸿卓越的才干,很快显露出来,受到了人们的重视。与此同时,沈雁冰的名字也频飘旜现在上海的报纸杂志上,这个初出茅庐的新派青年,很快成了上海文坛的宠儿。
二
1916年底,沈德鸿回到了老家。陈爱珠看到年轻有为的儿子,心中甚是欢喜,但欢喜之余又有点担心:儿子这么优秀,肯定有不少女孩儿倾心于他,他还能看上那个不识字、却早已跟他订下娃娃亲的女孩儿吗?于是,陈爱珠便认真地问儿子:“德鸿,你有女朋友了吗?”“没有!”沈德鸿正在专心致志地看书,心不在焉地回答了母亲一句。陈爱珠心中的石头落地了,便长舒了一口气,说道:“女家又来催啦,我打算明年春节前后给你们办喜事!”
“啊!”沈德鸿再也无心看书了,他倏地站了起来,默默地看着母亲。陈爱珠见儿子没有搭腔,便接着说道:“从前我料想你出了学校后,不过当个小学教员至多当个中学教员,一个不识字的老婆也还般配;现在你进商务印书馆不过半年,就受器重,今后大概会一帆风顺,要做许多事。这样,一个不识字的老婆就不相称了。所以要问你,你如果一定不要,我只好托媒人去退亲,不过对方未必允许,说不定还要打人司。” 1/7 1 2 3 4 5 6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