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旁的茅盾听了以后,谦虚地笑了一笑。孔德沚却认真地记住了周恩来交给的任务。从此,她再也没有向组织提出过工作要求。作为部长夫人,作为一个20年代参加革.命的老共.产當员,孔德沚从来没有向當要求过什么。她牢记周总理的嘱咐,保持过去革.命年代的作风,亲自上菜场买菜,洗衣洗碗,烧菜做饭。毫无怨言地过着平民生活,竭尽全力照顾茅盾,让茅盾全身心地投入到新中国的文化建设大业中去。
五
上世纪60年代中期,茅盾卸去文化部长的职务,改任全国正协副主席,但他逃不掉文化大革.命浩劫的厄运。他靠边了,还被抄了家。
由于担惊受怕加上年事已高,孔德沚原来的糖尿病复发,卧床不起了。此时,70多岁高龄的茅盾,常常迈着蹒跚的步子,颤巍巍地跑上跑下,侍候卧病在床的夫人。病中痛苦万分而又性情孤僻的孔德沚常常一个人独自抽烟解闷,严重时,一天抽两包。医生劝阻,没有用;茅盾规劝她,也没有用。
一天夜里,孔德沚翻个身,不慎从床里跌落到地上,却无力爬上床。她痛苦地呻吟着。茅盾闻声赶来,想扶她起来,但终因体力不济,没能扶起她。这时,万籁俱寂,夜深灯昏,茅盾只好陪着妻子坐在地上等天亮。直到早上儿媳上班时,茅盾才打电话让她来一起把孔德沚扶上床。1970年1月29日凌晨,孔德沚去世。
在医院的太平间里,茅盾颤抖着双手为老伴揩身换衣。经历过风雨人生的文坛巨匠,望着夫人那紧闭的双眼和布满皱纹的面庞,不禁失声痛哭了起来。朝夕相伴了半个多世纪的妻子如今突然撒手离去,他怎能不悲痛万分!茅盾在当天的日记中一字一泪地记述了自己对亡妻的追思:“我不禁放声痛哭,盖想及她的一生,确是辛辛苦苦、节约勤俭……”2月2日,茅盾在与孙女小钢说起孔德沚的一生时,还动情地说道:“依照你奶奶青年时的工作能力和上进心,她是能干出一番事业的。但她放弃了,为了我们这个家,而放弃了。这么无私的奉献,是一种崇高的精神!爷爷、奶奶虽然是包办婚姻,但是我们有共同的信念和追求,我们互敬互爱,始终如一。”
在疯狂的文革年代里,孔德沚这位老共.产當人身后没有庄重的仪式,没有满室花圈。1月31日下午,在寒冷的北风里,茅盾迈着蹒跚的步子,在家人的搀扶下,在老友叶圣陶等的陪伴下,为老伴孔德沚送灵。
漫长的人生之路,有风有雨,有阴晴圆缺,茅盾常常望着放在卧室五斗橱上夫人的骨灰盒百感交集。在茅盾的回忆录中,他用饱蘸感情的笔,回忆夫人孔德沚勤劳、默默无闻的一生,把一个真实的妻子形象留在自己的著作里,同时也留下了一个相随相伴、相敬相爱半个世纪的人间伉俪的故事。
1981年3月27日,中国现代文学巨匠茅盾与世长辞。
1949年2月25日,茅盾、李济深、沈钧儒、郭沫若等35名民主人士几经辗转抵达北平。罗荣桓、林彪、聂荣臻、叶剑英、彭真等亲自到车站迎接,安顿他们到北京饭店住下。进京之前,茅盾刚在香港完成了长篇小说《锻炼》和短篇《春天》,满怀憧憬登上“解放之舟”,他不会预料到,这就是他此生小说之“绝笔”。夫人孔德沚盘算着,她和茅盾奔波一生,现在环境稳定了,最好去西湖边买个房子,让茅盾安心写作,茅盾也正有此意。
新中国成立,经不住毛主席、周恩来的再三邀请,茅盾出任文化部长。江南隐居成为幻梦,在组织的安排下,茅盾夫妇住进了东四头条5号的文化部宿舍。
躲进小楼成一统
东四头条5号院原为华北协和华语学校所属,该校民国时被惯称为“华文学校”,始创于1910年左右,驻华美军总司令史迪威、汉学家费正清都曾在这所学校学习汉语。抗战时校舍为日军占领,大部分图书档案皆在史迪威支持下运往美国。1949年,华北文卫会(文化部前身)以每星期8袋面粉的价格租下校舍,作为办公处和宿舍。院内原有三座独院别墅,分给沈雁冰、阳翰笙、周扬三位领导居住。
小楼名为别墅,其实年代已久,冬冷夏热,茅盾在日记中自嘲“敝庐既低仄而窗子又小”。百花文艺出版社编辑周艾文拜访茅盾时,看到这是一座“非常普通的灰色楼房”,“不仅大门有些破旧,楼内的地板也有些七高八低了。而茅公蛰居的房间,可能四周布满书橱的缘故,显得并不宽敞,光线也并不太好。房间除书橱以外,也没有什么陈设。” 4/7 首页 上一页 2 3 4 5 6 7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