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个五十年代,茅盾忙于会议、宴会、出访、接待。1956年,一向喜怒不形于色的茅盾被行正工作压得情绪激动,写信给周恩来要求批给“创作假”。他闭门三个月,打算写一部反映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小说。民族资产阶级是茅盾擅长的题材,但假期太短,他只写出小说的提纲和部分初稿。1958年大跃进,作协人人定写作计划,茅盾列出计划前,要求先解除他文化部长和正协常卫职务,并要求今年不派出国任务,又说不敢定长期计划怕开空头支票,医生让他静养,意思就是“你这人可以报废了,而且也只能报废了!”
1964年,电影《林家铺子》被定为毒草,同年12月茅盾被免去部长职务,开始了12年的小楼赋闲岁月。茅盾终于如愿挂印,但为了不“表态”,不卷入纷争,12年中,他彻底封笔,谢绝一切约稿,停止一切创作,只写记录日常生活的简单日记。腿脚不便,干脆足不出户,只在家躺着看书,打扫卫生,看管蜂窝煤炉,辅导孙子孙女读书。
抄家丧偶毁稿
1966年8月下旬,北京市内“抄家”达到高.潮,文化部宿舍是重灾区。8月30日清早,红卫兵冲进茅盾的小楼,领头的男生手里举着一把日本军刀,说这是夜里刚从张治中家抄来的,他们从张家直接到此,对茅盾算是客气的,毕竟是白天才来。茅盾气愤地给统战部打电话,统战部说这几天频繁接到告急电话,他们也没有办法。茅盾索性坐在沙发上,平心静气看着小将闹革.命。茅盾夫人孔德沚瑟缩在一边,惊恐而自责,因为在此前一天她与家中服务员老白发生口角,老白说服务员照料首长生活是为老爷服务,他要叫红卫兵来造饭。孔德沚认为抄家都是自己引起的。
茅盾并未被“打倒”,抄家没有打人砸东西,而隔壁阳翰笙作为“四条汉子”之一,其遭遇则残酷得多。据茅盾儿子沈霜记述,1966年10月下旬的一天,他去父亲家中探视,走到楼梯拐角处的玻璃窗前,茅盾指着阳翰笙家小楼说:“你们看,窗户打得千疮百孔,没有一块玻璃是完整的,昨天串联的人走光了,我们家的阿姨进去看过,里面坏得不成样子,连洗澡缸和抽水马桶都被他们翻过来扣在地上。”
1970年1月,夫人孔德沚肾炎被误诊,没有得到及时救治逝世。茅盾与孔德沚的婚姻是在乌镇老家由家长包办的,他们一生相互扶持,感情美满。孔德沚性情倔强,以致在重重打击下忧郁成疾。茅盾为人情绪不外露,在家里也很少发牢骚,对外则以彻底的沉默表示不合作,似乎看开一切。夫人的去世使他骤然变得沉郁焦躁。1970年四五月间,在情绪最低落的时候,茅盾将1956年写的小说提纲和初稿毁掉了,他本来还有着创作梦,夫人的去世终致其灰心,“焚稿断痴情”。儿孙来看望他,发现他总是一个人躺在床上盯着天花板出神。东四头条的小楼中寂寂无声,只有一个老保姆照顾他起居。沈霜夫妇于是带着三个孩子搬过来陪伴,祖孙三代在此居住到1974年搬离。
今天,茅盾曾居住25年的小楼已不复存在。20世纪八十年代初,东四头条5号扩建为朝阳门内大街203号大院,三座别墅原址建成12层宿舍楼;大院东边紧邻孚王府,王府前身是“侠王十三爷”胤祥的怡亲王府;大院西边是老外交部大楼,现为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曾经群星璀璨的东四头条目前只有一处名人故居保留开放,那就是19号的侯宝林故居,1987年至1993年,侯宝林在这里度过了人生最后6年。
常年“宅”不知特供为何物
1974年,茅盾78岁,神经衰弱的老毛病加重,后半夜醒来自己加服安眠药,以致白天上楼时经常头晕腿软,有几次差点摔倒,幸亏被人及时搀扶。儿子和儿媳劝他搬家住平房。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给了茅盾几处房址供挑选。茅盾看中了后圆恩寺胡同十三号的四合院。这条胡同当时的名称叫作“大跃进路七条胡同”,“文革”初期改的,1979年才恢复原名。这处宅邸在茅盾逝世后得以保存原貌,开放参观。
后圆恩寺胡同十三号院是清末建筑,新中国成立后为民主人士杨明轩寓所,1967年杨明轩逝世,此宅成了机关事务管理局的杂物仓库。茅盾一家来看房时,院中已十分破败,入住前大修了半年,他们正好利用这半年时间准备搬家。
杂物衣饰容易收拾,茅盾不藏古董,也不买工艺摆设,仅有几个出访时收到的小礼物需要包扎。书籍的打包则成了大难题。要去百货大楼买旧纸箱得凭单位证明信,茅盾从正协开来证明,请公务员去交涉,大费周折,终于花20元买回30只大纸箱。一箱可装约400本书,装30箱仍不够,又买了20条麻袋才装完。茅盾感慨,1949年和夫人来北京时,只有两只箱子一个铺盖卷,想不到现在积累这么多家当。1974年12月12日,茅盾迁入新居。二进小院占地800余平方米,在给茅盾备选的几处房中面积较小,格局也不规整,没有游廊和影壁。前院有北房三间,东西厢房各三间,倒座房六间;后院有北房六间和西厢房两间。茅盾认为此院布局紧凑,“妙在小房间很多”,可供服务人员居住,还可以放书,夜间如有突发情况,他叫人也方便。 5/7 首页 上一页 3 4 5 6 7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