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我所知关于这个问题在世面上最流行的解释方法一共有三种:一、须菩提祖师是《封神演义》中的准提道人;二、须菩提祖师是如来佛祖(太上老君);三、须菩提祖师就是佛经中的须菩提。这三家的支持者各自都为自己的观点找出了种种看似精彩纷呈,却完全尽不起推敲,甚至是有点不知所云的论据,那么这些观点正确吗?让咱们来一一分析着看看吧。
首先说说那个须菩提祖师其实就是《封神演义》中的准提道人的说法——这个观点的信奉者最多,所以咱们就先来判断一下这个观点到底靠谱不靠谱。
支持这种观点的论据其实也很简单,就是有些读书人通过细读文本发现在《西游记》中介绍须菩提祖师的诗跟《封神演义》里介绍准提道人的诗一样——或者至少是差不多!于是有些人就有了一个这样的逻辑线索:1、两首诗一样,说明《西游记》中的诗的来源是《封神演义》;于是他们很自然地推导出2、《西游记》中的诗歌描写对象——须菩提祖师,自然也就来源于《封神演义》中的诗歌描写对象“准提道人”。简单直接,推理到此结束,听起来很合理对不对?让咱们来分析一下这个推理过程吧,不过首先我要说的是很抱歉,那两首原诗我就不在这里全文录入占字数了,因为事实上那两首诗一样或者不一样对咱们的分析都产生不了任何影响。有人可能会问:不是吧?那两首人家作为论据的诗你看都不看就敢分析人家的观点?我要说,没错,我要强调的是抱着一种负责任的分析态度,我们并不是没必要去比较那两首诗,而是根本就不应该去比较它们!重点问题在于那些如此推导的人别有用心地——也或者是他们不自觉地忽视了一个前提:那就是如果说《西游记》中的诗歌与角色统统来源于《封神演义》,那么《西游记》的作者必须得在看过《封神演义》之后才开始动笔创作,不然怎么抄袭,或者说借鉴?
可《西游记》的作者创作本书之前,看过《封神演义》吗?答案明显是否定的!虽说对于这两本书的具体成书年代,学术界至今仍有争论,但是《西游记》的成书时代大概在公元十五世纪中叶,而《封神演义》则大约成书于公元十六世纪上半叶,这一点基本上是被大家所公认的,也就是说《西游记》的成书要早于《封神演义》。
如果我这样说有些人还是不理解的话,我可以再更加具体地推理说明一下:按照现在通行的说法,咱们假设《西游记》的作者真的是吴承恩[2],而《封神演义》的作者真的是许仲琳[3]。那么好了,咱们来比较一下这两人的生卒年代,吴承恩老先生生于公元1506年,死于公元1582年,而那个许仲琳前辈据说可是生于公元1567年!大家看明白了吗?如果按照这个年头计算,要想让《西游记》的作者有机会借鉴《封神演义》中的诗歌或者角色,我们就必须让许仲琳先生在1582(这个是吴承恩死的时间)-1567(许仲琳出生的时间)=15岁之前就把《封神演义》全部写完,还得刊印传播出去——那个时候可不流行网络发文,不能够随写随发!我记得晚写了不少年的《红楼梦》从写出到正式刊印,坊间流传好像都很过了些年头吧?更何况即便许先生真的是天纵奇才,真的在10岁那年(留给吴老夫子几年时间写,刚看到就死了是无法引用借鉴的)就悍然写出了大明第一畅销书(不然如何能迅速流传开来,被另一伟大作者看到?),那时已经70多岁的吴承恩先生看了后生小子的作品《封神演义》偶有所感,突然人品爆发,决定引用其中的一些原文,借鉴一些角色写出一本《西游记》,大家觉得可能吗?不用说了,完全不可能!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明白,即便那两首诗真的很相似,也并不能说明《西游记》中的须菩提祖师的来源就是《封神演义》中的准提道人,理由很简单,因为在《西游记》的作者创作“须菩提祖师”这一人物的时候,他根本不可能看过,也根本不知道有《封神演义》那么一本书,更遑论书中的诗歌或者人物了!
至于那两首相同的诗,我只能说那是《封神演义》作者对《西游记》的借鉴(注意,不是《西游记》对《封神演义》的借鉴),花儿乐队著名歌曲《穷开心》的旋律还跟相声里“卖布头”还有卖“十三香”的吆喝旋律差不多呢,这不过只能说明《穷开心》在旋律上借鉴了那些民间艺术形式,完全不能由此证明大张伟同学[4]就是卖布头或者卖十三香出身的吧?
更何况如果那些所谓的读书对于《西游记》与《封神演义》两本书都阅读得足够仔细的话,他们应该会发现两本书中互相“串联”的诗歌简直是比比皆是,其内容比陈冠希的历史还要丰富多彩,比如咱们随便举个例子: 2/8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