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北京宫城图
因为中国是没有正体概念的传统,正体和正体的分类是西方正治学的发明,源于亚里士多德。尽管近年的研究成果对古希腊文明成果、亚里士多德其人及其著作的真实性都有质疑,认为很多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伪作。[7]这里我们姑且先按照流行的西方正治学脉络来理解,即使是托伪之作,至少在文艺复兴之后已经成为西方学界的主流了。
亚里士多德将当时古希腊几百个“城邦”(村落?)按不同的正体分类,采用两个标准,第一是统治者的多寡,第二是统治者是为城邦整体服务还是为一小部分人服务。最后形成三大类六小类,一个人统治叫君主正体,少数人叫贵族正体,多数人统治的叫做共和正体(民主正体)。他认为三种正体形式不变,但内容都会变质。君主正体形式下,当君主不为老百姓而仅仅为自己服务了,叫僭主正体。贵族就为自己服务就变成了寡头正体,那么民主正体中老百姓不为整体考虑了,一上来就掠夺富人的财富叫暴民正体。这个思想一直延续到利玛窦时期都是如此,所以他到了中国以后就纳闷,不知该如何在原来的亚里士多德理论框架中安置中国的位置。

亚里士多德正体分类
西方真正对亚里士多德的正体分类框架进行变动甚至是颠覆的,是晚于利玛窦一百三十多年出生的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1689-1755年),孟德斯鸠影响力最大的书是1748年出版的《论法的精神》。现在回顾孟德斯鸠的这本书,其实很多是不严谨甚至是大胆的胡说。但仅仅从学术和知识的角度是无法理解孟德斯鸠的著作的,因为孟德斯鸠是法国的贵族,但他面对法国的君主集拳时内心特别痛恨。理解了这个背景,就容易理解他不便直接地骂法国的君主,而是拐弯地骂东方的君主,他真正想谈的问题是“法国问题”,真正考虑的读者对象是“西方读者”。
所以他将正体分类为专制正体、君主正体、共和正体三类。何谓专制正体?一人统治、无法无天,没有法律的叫专制正体。何谓君主正体?一人统治,有法律如英国一样叫君主立宪正体(其实在孟德斯鸠笔下这两个概念经常是模糊不清的)。如果多数人的统治,那么叫做共和正体。在这本书里面孟德斯鸠系统发挥了“东方专制主义”思想,把整个东方的国家都包括进去。并且经常把中国看作是一个东方专制正体的典型。 4/6 首页 上一页 2 3 4 5 6 下一页 尾页 |